来自 行业研究 2019-08-31 21:02 的文章

曾40天融资12亿被疑圈钱 美团或再入局这行业回春

  “资本圈钱”、“盈利无望”等持续不断的质疑声中,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反转”骤然出现。

  2019年8月27日,媒体报道称,美团点评或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这一消息再次引发业内对于共享充电宝市场“回春”的猜想。

  对此传言,投中网第一时间向美团点评求证,截至发稿,美团点评尚未回应。

  美团点评曾于2017年第一次开始初试共享充电宝项目。这一年,恰逢共享充电宝受资本追捧的巅峰时刻,创下40天12亿资本疯狂入局纪录。

  但随后,共享充电宝项目投资案例数量及投资规模均出现断崖式下跌,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18年,两者降幅分别高达83.8%及81.4%。“伪需求”、“假风口”甚嚣尘上,同期共享单车行业阵亡者众,共享充电宝行业质疑声达到高潮,入局者悉数出局。美团点评这一项目亦遭遇搁置。

  假若选择此时重新入局,美团点评能否搅动“三电一兽”(街电、来电、小电、怪兽)拼杀已久的江湖?显然,突围并不容易,2019年,小电和怪兽充电先后宣布盈利;在此之前,聚美优品财报显示,街电在2018年度正式实现盈利。

  如此,人们依旧期待沉闷已久的共享充电宝大戏来临。

  “老手”美团

  实际上,这不是美团点评第一次入局共享充电宝。

  早在2017年8月,美团点评首度证实共享充电宝业务正在推进中,充电宝设计为桌面式充电设备,底座为白色,配置3个不同类型的充电接口。并且,只要是其入驻的商家,都将有机会接入该共享充电宝服务。

  对于手握上百万餐饮商家资源的美团点评来说,依靠铺设点位密度制胜的共享充电宝业务,似乎是为其量身打造。不过,仅仅不到3个月,美团点评的共享充电宝业务尝试便宣告结束。

  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彼时在公开信中表示,“取消餐饮生态平台充电宝项目组的组织设置,相关14名人员同时全部转岗到餐饮平台Z项目组。”

  同时,王慧文还提到,虽然新业务探索可能是充满挫折,且随时失败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不尝试就更没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美团点评第一次入场共享充电宝之时,正值该行业被资本疯狂追逐的巅峰时刻。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投融资数量为51个,其中2017年的投融资数量高达37个,占总数量的73%左右;同期,融资金额也成为共享充电宝发展以来的4年之最。

  然而,时过境迁。相比于2017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初始竞争,在经历了两年的洗牌期和倒闭潮后,该赛道“三电一兽”(街电、来电、小电、怪兽)的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

  那么,作为“老手”的美团点评,假如此次重新入局能否在共享充电宝市场掀起波澜?

  “美团点评是互联网新兴的巨头,巨头入场是对共享充电宝市场的认可。这不是巨头第一次进场这个项目,但并没有巨头在这个市场取得有效的进展。”街电的收购方聚美优品相关人士对投中网表示,如同此前还有多家巨头进入打车领域,短时间内没有取得真正突破一样,互联网的马太效应也决定了“行业最终能够成长起来的,只有少数头部企业”。

  在某共享充电宝项目投资人冯京看来,美团点评的再次进军只能说明共享充电宝行业充满发展前景。

  “尽管美团点评有大量的线下餐饮场景,但公司到底愿意投入多大资源在这个项目上,我不好评价。”冯京表示。

  应用场景本身就意味着潜在机遇。

  “共享充电宝是一个多场景布局的产品,不仅限于餐饮,还会涉及到火车站、机场、大型商场、连锁服务场所,比如链家等。”上述聚美优品相关人士对投中网分析称。

  市场回春?

  美团点评的回归传闻,再度引发了业内对于共享充电宝市场“回春”的猜想。

  然而,昔日从追捧到一度萧条落寞,这一转瞬而过的“风口”至今仍令人唏嘘感叹。

  “2017年6月,我和合伙人尝试做了共享充电宝项目。当时,我们没有讲好自己的故事,投资人认为,项目与市场上的众多竞品趋于雷同。”某共享充电宝项目创始人李凡告诉投中网,由于拿不到钱,他的项目在2018年被搁置。

  李凡的出局并非个体现象。2018年,共享充电宝的资本热度直线下滑。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与2017年相比,2018年的共享充电宝项目投资案例数量及投资规模均出现了断崖式下跌,降幅分别高达83.8%及81.4%。

  2019年,投资人对昔日宠儿共享充电宝的“冷淡”持续。2019年1月至今,获得资本青睐的共享充电宝项目仅为1例,融资额为1000万人民币。

  数据来源:CVSource投中数据

  “伪模式”的质疑随之而来,“资本圈钱”、“盈利无望”等声音从未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