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19-06-03 21:25 的文章

行业前景好,为何留不住人?

  大学生从事养老服务行业意愿有了新变化
  行业前景好,为何留不住人?

行业前景好,为何留不住人?

  养老服务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老年社区活动策划。

  5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在京发布了《2019中国大学生养老服务就业意愿调查报告》。报告通过对3000多名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发现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期待很高,超过七成的相关专业大学生表态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与前几年的状况相比,大学生在就业意愿上有了积极的变化。然而,养老服务专业招生难和毕业生流失率高的困境却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 新变化下的“乐观”

  《报告》显示,通过对13个省份34所高校的养老服务专业进行调查发现,养老服务专业大学生有“三多”,即女生多、农村学生多、低收入家庭多。

  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高专等职业化教育是我国养老服务高等教育的绝对主体。这其中,老年服务与管理、康复治疗、护理等是目前养老服务高等教育的主要相关专业。这些专业以女生居多,占比超75%。课题组还发现,在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中,来自农村家庭、年收入在8万元以下家庭的学生占了较大部分。

  “三多”是人们对养老服务专业大学生的“固有印象”,谈不上什么新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几年前相比,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意愿上更加积极,超七成大学生表示愿意从事养老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养老研究中心主任成绯绯指出,行业前景是大学生考虑从事养老工作的首要原因。“家庭支持的比例也有令人欣喜的变化,至少有过半家庭持中立或支持的态度。”

  让人颇为意外的是,虽然养老专业女生多,但从业意愿更强的却是男生,父母支持程度也高。相比之下,目前在校的“95后”大学生不但就业意愿更高,在创业意愿上也要高于之前的大学生。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与老龄化的形势以及养老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报告显示,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对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前景期待很高,近六成大学生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认为“一般”的也有30%。

  ■ “瓶颈”依然存在

  成绯绯介绍,参与调查的大多是低年级学生。报告显示,越临近毕业,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从事本行业工作的意愿越小,随着升入高年级,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则持续降低。这是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隋玉杰表示,学校师资和学生的专业认同是影响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许多学生学习社会工作专业往往是“被动选择”,缺乏内驱力。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老年社会工作有“畏惧心理”,不愿意和老人直接接触,更愿意的是做一些协调、项目管理的工作。“这与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隋玉杰指出,通过对全国开设老年社会工作相关课程的院校进行调研发现,近半数的教师都在40岁以下,不但没有直接经验,也缺乏间接经验。“现在老年行业里面,一提到老年人就是‘养’,我非常不赞成。”他说,这种认识太过狭窄,造成了社会对老人的负面印象,从而让学生打了退堂鼓。

  据有关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4000万,如果按照国际标准的护理人员配比,则至少需要1300万生活照护类服务人员和20万专业护理类从业人员。

  “养老服务的人才供给是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如果一个年轻人将养老作为自己的首要职业选择,这是非常少见的。”慈爱嘉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新动力项目组负责人刁文介绍,即使到今天,主动选择养老服务行业的学生依然很少。

  ■ 根源是“尊重”问题

  除了人才缺口巨大,养老服务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学生流失率高的问题。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王建民指出,养老领域里面最短的短板是人才,既缺乏一线照护人员,更缺乏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他表示,老年服务专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就是招生困难,由于在校生规模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你愿意让你的孩子从事家政服务、护工、老年照护方面的工作吗?这就是问题根源所在。”王建民指出,在一般的社会认识中,养老服务业工作强度大,累心累力,“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从而造成了招生难。“有的家长就问我们,你这个专业学生将来出来干什么?如果在一线伺候老人就不干,但是在养老机构做管理就愿意干。”这种心态,造成了大量毕业生的流失。北京一家养老服务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他们每年都有大量的养老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实习,但是最终留下来的只有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