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 挂面行业如何面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9日讯 “有作为,能作为。”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近日举办的挂面行业线上研讨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孟素荷理事长用六个字来形容疫情中挂面行业的责任与担当。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了解,克明、中粮、金沙河、今麦郎青岛海科佳等50多家挂面行业企业家和专家参加了此次线上研讨会,对后疫情时代,中国挂面行业对于疫情中出现的热度,有哪些可以延长,可以通过创新得以提升;在未来,如何让挂面这一传统行业实现与互联网更深层次对接,找到新的增长点;用传统方式稳住固有消费者的同时,再去挖掘和培育年轻消费群体;围绕营养、美味、区域等,挂面行业可以做很多创新,实现产品的结构调整,从挂面产品走向以文化为载体的挂面行业的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挂面行业成为疫情期间 稳定市场的“压舱石”
孟素荷指出,这次疫情对挂面行业而言,是一次大考。在这次大考中,挂面行业得了高分。 “从’抱团取暖’到’抱团取胜’, 挂面行业不仅积极捐赠一线,同时积极作为,保障市场供应,成为稳定市场的“压舱石”。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了解,在今年抗击疫情期间,为了保证市场面粉、挂面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克明、金沙河、五得利、想念、益海嘉里等全国知名挂面企业为支持和保障供应,春节期间提前复工加紧生产。 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统计,疫情期间我国挂面行业主要企业捐赠价值约5000万元的挂面产品及物资。
“这要得益于挂面装备前十年大规模的自动化装备的改造与提升。如果没有自动化装备的创新,没有企业家到位的“火线管理”,挂面行业在疫情中很难实现快速的复工复产。
孟素荷预判,今年,整个经济形势将异常艰难,但对基本的生活需求――粮油、挂面等行业仍在消费提升中保持稳中向上。当现代物流、健康理念,这些新的时代之风影响未来市场时,建议挂面企业在实行保守的财务政策,守住钱袋子的同时,要对未来要有深刻的思考。
2019年挂面行业总量增长较弱 行业集中度平缓提升
对于我国挂面行业2019年发展的总体情况,孟素荷认为,挂面行业总量增长较弱,行业集中度仍在平缓提升中。
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统计,2019年,我国挂面行业的总产量为839.20万吨,较上年增长3.3%。其中,主要24家企业总产量397.17万吨,较上年增长16.5%,销售额178.7亿元,较上年增长14.82%,优势扩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比较来看,2018年,24家企业挂面总产量占我国挂面总产量的41.97%,2019年,24家企业挂面总产量占我国挂面总产量的47.33%,提升了5.36%。
“行业集中度仍在平缓提升中,仍属充分竞争行业,尚未形成垄断。 ”孟素荷分析,从24家挂面企业产量全国占比情况可以看出,品牌企业对市场的占有加速,挂面行业的竞争在高端发力。
挂面产能快速扩大 龙头企业间竞争将发力
值得关注的是,孟素荷指出,通过对近两年全国挂面产能增长分析来看,随着中国挂面装备整体水平的提升,全行业产能进一步扩大。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统计分析,2019年,1.5米线新增产能120万吨。24家挂面生产企业总计拥有397条生产线,较上年增长3条,但新装备增加了约400万吨的产能,较去年增长16.5%――企业进入装备“汰旧换新”的阶段 。
“2020年的行业竞争仍主要在大企业间发力。”孟素荷介绍,2019年,金沙河挂面产量达到125万吨,销售额同比实现了24.46%的增长;克明面业(行情002661,诊股)年产量同比提升了18.58%,销售额较2019年增长17.19%,企业的品牌与规模效益同时发力,继续保持领先发展的态势。 与此同时,想念食品、中粮粮谷及今麦郎均在2019年大幅增加大生产线的同时产品创新加速提升。孟素荷预判,“挂面作为中国传统食品,全国品牌与区域品牌共生,并将长期存在。”
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统计分析,近年来,行业总体生产成本一直在上涨,但24家企业挂面产品累计平均价格一直在接近5元/千克的区域徘徊。对此,孟素荷指出,挂面行业的消费升级在艰难推进中,一方面,在于大环境,总体经济增长放缓;另一方面,说明行业当前应对成本上涨的主要手段依然是以规模效益来化解价格压力,高端产品的市场仍有上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