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5-08 22:07 的文章

影视业如何开启复苏之路?

【慧聪广电网】严冬未过,春寒又至。今年国内影视产业的日子着实不好过。即使抛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谈,影视业仍然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2020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已有7300余家影视公司注销。

沉寂了几个月的影视产业到底现状如何?当此危机并存之时,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调查行业面临的风险和机遇,为读者呈现真实的影视行业,并探讨复苏之路该走向何方。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但国内影视行业的现状却依旧严峻。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前两个月,影院类企业新增不到8000家,与2019年同期相比,我国影院类企业新增数量下滑25%。

与此同时,因疫情停业3个月之后,一些影院宣布永久闭店。比如老牌影院——天津橙天嘉禾银河影院,在经营了2752天后,于2020年4月17日永远关上了大门。

危中求机

“2019年的影视业本已身处寒冬期。现如今,严冬未过春寒又至,巨亏、跑路、破产成了影视圈内出现频率最高的3个词。”中航证券互联网与传媒行业分析师裴伊凡感叹道。

2020年3月21日,职业电视剧编剧徐蕾蕾接到制片方通知,原定5月份开机的一部30集革命题材电视连续剧延期,具体开机时间不详,听候通知。“原本还想着,这部戏赶稿压力很大,只给了3个月剧本创作期,我已经做好了一边开机一边写本子的准备。但受疫情影响,交稿期延长了,给了我喘息之机。”徐蕾蕾说。

和已拿到预付款的徐蕾蕾相比,作为同行的林超则没有那么幸运。3月初,甲方找林超谈一部网络剧项目,要求先出大纲,比稿(同时找其他若干编剧写大纲,择优选择)后再付大纲费用。虽然条件苛刻,甚至不符合行规,但林超忍了。“这是我今年接到的第一个活,眼下正值疫情,行业前景很不好说,为了生计只能先答应这种‘不平等条约’。”林超苦笑着说。

最后,林超的大纲未能胜出,算是做了无用功,甲方同时找了5位编剧比稿。“其实,甲方也不容易。非常时期,市场上项目变得越来越少,他们过度谨慎也在情理之中。”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下,林超已经开始琢磨转行了。

“僧多粥少”,这就是当前影视市场的现状。

产业链各环节都因突如其来的疫情而充满变数,不得不危中求机、险中求稳。记者从业内了解到,某影视公司老板在疫情之前就压着3部戏没播,资金流本已捉襟见肘,原计划通过引进新戏的投资缓解压力,未曾想疫情之后投资方要求延后注资。该老板没辙,只好找朋友借钱,拆东墙补西墙。

慈文传媒集团创始人、首席内容官马中骏告诉记者,原本春节后,计划开机《紫川》《天涯客》《时光分岔的夏天》等多部剧,如今全部延期。“我们只能继续苦练‘内功’,将准备工作做得再充分一些,比如进一步优化剧本以及美术服装道具等。而且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部分员工依旧处于云办公、云会议状态,办公效率还是打了折扣。”马中骏说。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武亚军认为,这次疫情对影视行业影响可以说是全链条、全域性的,制作公司、传统影院、从业人员都处于被动休眠状态,出现“关、停、减”并发情况。存在影院封闭、项目搁置、大量人员处于无业状态、企业资金回笼受阻、再生产资金短缺等问题。

武亚军表示,一些极端情况也相继出现。比如,“春节档”本来应该出现的《唐人街探案3》《夺冠》等电影“血拼”的市场现象,由于防疫要求而以“0票房”休战;2020年,全国电影票房能否在客观上和2019年持平,已成未知数,这种情况在国内电影史上绝无仅有。

“人员、企业和行业三方面都受到严重影响。大量人员因停业失业,面临转岗;企业在所有项目停滞背景下,需要承担沉重的人员、设备、空间、资本带来的成本压力。行业在遭受重击的基础上,还要面对突然加速的互联网转型。”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王青亦说。

“电影内容出品方,有的无奈接受撤档现实,有的则曲线自救转战视频平台网络首映。电视剧企业则普遍面临三大难题:筹备开机的项目需要延期开机;正在拍摄的电视剧受疫情影响处于停工状态;在公司人员未能完整正常复工状态下,剧本创作、后期制作也均有延缓。”裴伊凡说。

忧中有喜

短期内影视业前景如何?这需“影”“视”分而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