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2-12 19:57 的文章

市农业农村局作为全省唯一地级市代表,参加全

2月8日下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在广东大厦举行,通报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相关情况,重点介绍广东省农村疫情防控和稳产保供工作进展情况。其中,江门市农业农村局是全省唯一地级市代表,受邀参加此次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委农办主任、市扶贫办主任郑少强同志出席发布会并接受记者现场提问。

据了解,此次新闻发布会共邀请了近30家新闻媒体参加,包括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南方都市报等省内媒体,以及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香港商报、凤凰卫视、澳门日报、澳门商报等境外媒体。

发布会上,江门作为广东的农业大市,大湾区的“菜篮子”、“米袋子”,我市在疫情期间的农产品稳产保供情况受到了广大记者朋友的关注。

郑少强回答道,我市高度重视“菜篮子”供应工作。年前,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就多次开展“菜篮子”检查工作,要求确保安全有效供应。疫情防控期间,我市主要在四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是做好动物防疫。对全市37家活禽经营市场、12家屠宰场、3700多家养殖场实行全覆盖监测。其次是做好农业生产。对全市种植、养殖、水产行业的规模场进行全面摸底,动态监测市场信息,加强技术指导;用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成果,加大监测力度,保障农产品安全。同时,我市安排资金,贴息贴保费,加大农业“政银保”支持力度,总发放贷款可达4.2亿元,帮助生产主体渡难关。再者是做好农业企业复工。在“四个到位”“八个一”的复工前提下,上门指导企业复工复产,做好工人的排查监测工作,目前全市90%的农业企业已经复工复产。最后是做好销售环节。一方面将全市所有的、上规模的种植场、养殖场、水产场摸清底数,建立档案;另一方面将所有的大型商场、超市、批发市场统筹起来,建立统一平台,同时,市农业农村携有关部门,做好中间沟通联系,全面建立产销对接关系,让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商场、超市等销售环节,解决批发市场量多、过剩,商场、超市量少、价高、供不应求的问题。发动企业租赁冷库来贮备农产品。通过省的“保供稳价安心”平台发挥作用,目前已发动江门71家企业加入该平台。在解决本地“菜篮子”需求的同时,也通过农业农村部在江门的“四大定点批发市场”,以及有关的销售渠道,把江门的农产品卖到大湾区城市中去。

据统计,目前我市生产环节每天,蔬菜产量超3600吨、家禽30万只、鸡蛋90吨、水产品近1000吨,疫情防控期间,江门市的“菜篮子”供应是充足的,价格也比较稳定。同时,也供给了大湾区其他城市,1月23日以来,共销出去家禽42.5万只、水产冻品9200吨、蔬菜水果1.2万吨,扮演好了江门农业大市、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的角色。

记者再次提问:农村是公共卫生服务薄弱环节,疫情防控形势比较严峻,针对这一点,江门如何提高村民防疫意识和实施了哪些防控措施?

郑少强继续回答道,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农业农村厅的悉心指导下,高度重视,抓得早、抓得实、有成效,各项农村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农业生产有序开展,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抓得早方面。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疫情防控工作,于1月26日就成立工作组,负责开展农村疫情防控工作; “四个一”的工作要求在各级各有关单位得到迅速落实。

抓得实方面。迅速建立健全了市、县、镇、村、自然村五级防控体系,全面开展宣传动员和排查防控工作。细化网格到自然村,以“三人工作小组”为主体,实现全市1050个村委会、10900多条自然村全覆盖;制定“网格化”疫情防控操作指引,细化农村流动人员管控追踪、密切接触者日常管理、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健康教育宣传引导。全员动起来,实行群防群治,如新会区三江镇临步村,党员干部、村小组长、志愿者、农民群众众志成城,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还在村庄主要通道设置防控点,测温登记,村内卫生站24小时轮值,便民利民,早在1月26市委主要领导督查农村疫情防控工作时,就要求推广该村的经验。宣传工作有序开展,各村利用流动宣传车、大喇叭等宣传工具,创新方式,增强针对性和趣味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所有村庄基本都开展一次爱国卫生远动,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业农村部门组织购置65吨消毒物品下发各村,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处理。以人为本,做好农村孤寡老人、低保户、扶贫对象等弱势群众的疫情防控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做到每日一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