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11-25 09:23 的文章

“湖南制造”看株洲

今年上半年,湖南株洲市规模工业增长8.1%,规下工业增长8.7%,为近三年来最好水平;工业增值税增长9.9%,企业利润增长23%,万元工业能耗下降21%,为近六年来最好水平。其中制造业增长14.9%,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92.6%。

1

优化制造业结构,助力株洲经济腾飞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株洲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打响了振兴实体经济开展崛起攻坚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动力谷。此外,株洲从产业体系、产业发展动能、营商环境三个方面着手,立体式地依靠统筹布局和创新,切实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促进制造业联动发展,在全国实体经济迸发觉醒的发展浪潮中,株洲市实体产业以迅猛之势崛起,负势竞上,争高直指。

2

产业转型升级,为实体经济“造血”

“察脉观证,对病用药”。产业转型为实体经济首要解决之疑难。要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深化改革,解决自身结构失衡的问题,比如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解决和虚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让体外循环的大量资金重新回到实体经济。

为破解这个困扰,株洲市调动改革资源,实行创新产业推进机制,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累计淘汰落后生产线300多条,关闭“两高”企业近2000家,实施技术改造类项目800多个,闻名全国的清水塘完成搬迁改造,全市新兴产业比重达到44%,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家。在立窑水泥、基础冶炼、基础化工、钢铁等行业全部退出的同时,全面构建了以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动力产业为核心,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及绿色食品五大新兴产业为支撑,陶瓷、服饰两大特色产业为依托的现代产业体系。2018年,株洲市中国动力谷十大产业增长16%,占规模工业比重的72%,较2012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作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株洲市产品出口至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产品市场份额居全球第一,2015年轨道交通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近年来,株洲市重点在提升创新能力、壮大集群规模和延长产业链条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2018年,轨道交通产业服务型制造收入接近100亿元,轨道交通产业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株洲市实体经济正崛起。

中车株机公司首次出口(也是中国首次)南非的电力机车运行在南非线路上。 受访者供图

▲ 中车株机公司首次出口(也是中国首次)南非的电力机车运行在南非线路上。 (资料图)

创新产业链,为产业发展动能“活血”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产业发展“活血”促能,株洲市积极统筹推进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市场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

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株洲市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在技术创新上,株洲市坚持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大力推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先后突破磁悬浮、深海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掌握了高铁领域一批核心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池和电控三大关键技术,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功率半导体创新中心。上半年,株洲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陶瓷等产业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为实体经济市场制造新血液。株洲市率先启动季度考评和营商环境评估,不断强化正向激励,园区的动能升级、效能升级、功能升级不断加快,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园区作为产业发展主阵地的作用明显增强。2018年,园区工业集中度达到78%,在短短六年内上升16个百分点。株洲高新区跻身国家级产业园区百强,综合实力排名跃居全省第二。目前株洲市技术创新平台达到389家,其中国家级38家,省级176家。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2.86%,全省排名第一。

在产品创新上,株洲市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近几年,株洲市入选国家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和新装备首台套认定36个,先后涌现了全球首条智轨示范线、中国首列中低速商用磁浮列车等一大批高端装备,为复兴号高铁、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等大国重器贡献了株洲力量。目前,株洲市可以生产从低速、中速到高速的全系列动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