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20-09-25 13:29 的文章

广东经济特区40周年成绩单:累计引进外资1500亿

特区建设发展40年,占据了经济特区名额三个席位的广东省,交上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经济特区率先打开国门搞建设,成立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家外资银行;率先推进价格闯关、土地拍卖、工程招标、证券市场等领域改革破题;探索出1000多项开全国先河的改革举措,比如敲下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诞生第一份劳动合同等等。

经济特区从“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起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催生出华为、腾讯、格力等世界级创新企业,闯出一条以高水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经济特区累计引进外资1500亿美元、占广东省1/3,世界500强企业有300多家在特区投资。

9月2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马兴瑞在国新办“介绍广东省经济特区发展成就”发布会上指出,回顾特区4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觉醒、伟大革命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推动经济特区在理论上、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

40年显赫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选择广东这块热土开篇布局。

40年来,广东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解放思想、奋发有为、勇立潮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从曾经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广东省已经一跃发展成为了全国第一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率先突破10万亿元、达10.77万亿元;财政收入达1.27万亿元,是首个超万亿元的省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14万亿元,约占全国1/4;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跃居全国首位,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300万户、约占全国1/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双双超过5万家,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14家。

三大特区城市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马兴瑞总结,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城市经济竞争力位居全球前列;珠海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汕头从一座偏远小城日益发展成为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考察深圳时就曾指出,“深圳是我们国家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城市,也是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

公开数据显示,1980年,深圳GDP仅为2.7亿元,人均GDP835元;到了2019年,深圳GDP已高达26927亿元,位居亚洲城市前列,人均GDP突破20万元。40年间,深圳特区GDP增长近10000倍,人均GDP升至全国城市之首,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小而美”的珠海,近几年也在迸发大能量。过去几年间,珠海的GDP增速均位于珠三角前列甚至第一。2019年,珠海GDP为3436亿元,对比上一年增加了521亿元,名义增速高达17.9%。

这或许只是珠海经济增长提速的起点。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不久前对媒体透露,珠海计划到2025年常住人口超过300万、GDP超过6000亿元;到2035年常住人口超过500万、GDP向2万亿元迈进,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贡献。

汕头是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市长郑剑戈在发布会上介绍,汕头特区是因侨而立,开放而兴。全国有海外侨胞6000多万,潮汕籍贯就占1500多万,占全国的1/4。

“40年来,汕头累计利用侨资近百亿美元,华侨捐资办公益事业也达到近百亿人民币,2019年全市GDP和居民收入都是40年前的一百多倍。这三个‘一百’,有力证明了中央办汕头特区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郑剑戈表示。

三大经济特区禀赋各异

经济特区的成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但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共性之外,深圳、珠海和汕头,各自有着独特的资源禀赋,并且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深圳最瞩目的标签莫过于“创新”。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在发布会上介绍,现在深圳有8家世界500强企业,有436家上市公司,境内A股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第二。深圳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创新企业,像华为、平安、腾讯、中兴、比亚迪、大疆等,在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对比40年前,深圳拥有的创新资源几乎称得上“一穷二白”,全市仅有2名有职称的技术人员。现在,深圳有600多万人才。

深圳的创新是如何发生的?陈如桂总结,深圳的创新模式主要是以市场化的力量来推动创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