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20-09-07 17:35 的文章

深圳奇迹与房价

  

深圳奇迹与房价


  文 | 子木

  今年是深圳特区的第40个生日。 有意 思的 是,市场上的媒体,几乎清一色在关注: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国家是否会派发政策红利,深圳以及周边地域的房价是否继续高涨。

  而很少有人关注这个城市在40年的沧桑岁月中,如何一步一步从渔村成长为国际大都市。

  其实城市和人是一样的,虽然在时间格局上有所差距,但在气质、性格、态度上总有些相似。在历史穿梭中,城市的启示,这对于个人发展,财富机遇都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1

  出世

  1979年,中国大陆刚从混沌中走出,完全和世界脱轨,市场经济百废待兴。

  这时候,香港还未回归,但依靠着独特的地域优势,成为国际级金融中心,同时享受国际化贸易利好,与台湾、新加坡、韩国合体为亚洲四小龙。

  那时候,能坐在维多利亚港口海面上游弋的游轮上,夜观高楼与浩瀚星辰,是无数内地人一辈子的梦想。

  邓老为了让中国经济有突破口,便在中国南海口,紧邻香港片区化了一个圈,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客。

  深圳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根基,除了荒芜的地皮就是几个不成样的港口,连经济特区也是凭空造出的概念。那时候深圳的GDP只有1.96亿元,还不足同期香港的0.2%(香港1979年GDP约1117亿元人民币)。

  邓老对深圳的期望只有一个,把香港好的模式都学过来,资源引过来,充分实践加工,然后传入内地。

  深圳做的第一个事儿就是建工厂,把香港不要的落后产业都承接过来,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遍地都是低端制造业加工厂,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虽说产业较为低端,但是对于当时的内地市场来说,足以吸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前来淘金。尤其在邓老南巡后,肯定了深圳价值,全国掀起下海潮,涌入不计其数的全国年轻劳动力。

  就这样,低端制造业遇到强大的人口劳动力,碰出火花,打稳了深圳的经济基础。

  2

  蜕变

  深圳通过努力,快速成为内地制造业产业龙头。

  同时最早施行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劳动合同用工制度,让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更愿意呆在这里。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深圳,可以通过双手去赚钱,而且能者多得。

  公平、包容、博爱的环境,是深圳创造奇迹的根基。

  当然深圳经济虽然有所起色,但人均收入和香港还有极大的差距。90年代香港的人均工资已经达到好几千块,好一点甚至可以上万,而深圳人均收入只有300~500元。

  巨大的收入差,让很多港人拥有不可一世的优越性,一批往来香港与内地的香港商人、白领人士以及货柜车司机,开始在深圳等地包养“二奶”。

  随着“风流军团”的扩大,一些位于罗湖的花园住宅,如怡×花园、庐×花园等楼盘,因“二奶”相对集中而闻名,甚至还出现很多二奶村。

  深圳知道,如果想要走出自己的路,就不能总吃香港剩下的东西。所以在90年代早期,就确立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针,连续颁布了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法规。

  像华为,中兴,创维,科健等高新科技企业迅速崛起,1997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472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4.6%。

  2000年的时候,深圳有一个地标性的建筑:上海宾馆。这个地方也是当时深圳东西发展的分水岭。

  往东是繁华之地,有靠着香港发展起来的东门、罗湖。

  往西,就是一片蛮荒之地,没什么高楼大厦,更没有商业区。除了华侨城稍微繁华一些,再往西的南山科技园,没有几家企业和写字楼,根本没有人能看上这片地方。

  然而深圳却决定在此地,彻底推动2.0科技创新战略。那时候很多人都无法想象,20年后的南山区竟然可以比肩美国硅谷。

  这时候,深圳GDP达到了香港的15.29%,然而香港依旧不把深圳放在眼里,被亚洲四小龙的荣耀包裹,四大家族垄断市场经济,抛弃一切产业,继续炒地皮。

  3

  崛起

  2008年,在美国金融危机的打击下,香港被连带,陷入经济沼泽。大批量的港商抛售深圳资产,回撤香港,一度还引发了深圳楼市踩踏危机。

  然而正是通过2008年的洗礼,深圳的高科技产业被定义为主要产业,扛起经济发展大旗。这一年,深圳GDP已经达到香港的一半。

  从2008年开始,深圳加码出台多项人才引进鼓励政策,南山区的500强企业和丰厚薪资让深圳声音传遍各大高校。

  10年时间,全国无数人才涌入深圳,碰撞思维,高效协作,南山区带领着全深圳创造了一个个商业奇迹。

  2018年,深圳迎来历史重大里程碑,GDP达到2.42万亿人民币,而香港市是2.85万亿港元。

  一河之隔的香港和深圳最新的GDP成绩单,彻底让港媒炸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