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20-04-21 19:19 的文章

世界在这里触手可及浦江东岸书写通信奇迹

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通信变迁纪实

世界在这里触手可及浦江东岸书写通信奇迹

你好,浦东

一个中国的美少年

生于长江之畔

呼吸着太平洋的清风

你好,浦东

一个成长中的少年

融合着古今的智慧

面对着21世纪的路程

你好,浦东

你迸发出全世界的热情

全世界的人们都爱你

世界在这里触手可及浦江东岸书写通信奇迹

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上海市副市长,也是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赵启正为浦东开发开放写的诗。

1990年4月18日,整整30年前的今天,浦东本地居民就像往常一样早起,睡眼惺忪地拎着马桶走出家门,另一些人则扇动着早已泛黄的蒲扇,点燃煤球炉生火做饭,之后匆匆赶去上班。

1990年的黄浦江两岸,遥望浦东,陆家嘴犹如一块等待已久的处女地,一览无余

但这一天注定是浦东历史巨变的起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加快浦东地区开发,并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浦东绚丽的一页由此翻开。

今天,当人们站在百年外滩将目光投向黄浦江对岸,他们看到的是一个高楼林立、商肆栉比、美轮美奂的现代化新浦东。而与流光溢彩的陆家嘴交映生辉的是浦东屹立世界城市群之巅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由5G、千兆光网组成的“双千兆网络”代表着全球最领先的通信和互联网沃土。

浦东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浦东通信建设也一次又一次从零起步,跨越一座又一座高峰,在电话、宽带、5G双千兆领域实现了三次“从零到巅峰”重大飞跃。

“大运河是历史,长城是历史,浦东开发也是历史。”如果说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将浦东开发比作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那浦东通信发展建设则是这段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段篇章。

世界在这里触手可及浦江东岸书写通信奇迹

移动营业厅来到小区为市民现场受理电话业务

第一次飞跃:为每个浦东人装上电话

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炽热南风无时不刻吹动着黄浦江水。

在当时浦东开发开放的总览图中,道路、能源、通信成为最核心、最紧迫要建设的三大基础设施。

1990年5月3日,成百上千浦东居民像过节一样扶老携幼,围在布满鲜花的浦东大道141号门口,伸长了脖子看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的挂牌仪式。当时,已到而立之年的靳兆云、王国明也挤在人群中,那时的他们也许想不到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将投身浦东通信建设,并见证这块土地上天翻地覆的变化。

不到一个月,浦东开发区通信规划领导小组以及下设的浦东新区开发办公室相继成立,负责统一规划浦东新区的通信建设。由此,浦东新区通信业乃至整个上海通信业发展掀开了新篇章。

“不要浦东一间房”

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人口中流传着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这是因为,在开发开放之前,浦东落后浦西太多,浦西是高楼林立、灯火稠密,浦东却是一片荒芜。

“那时浦东大部分都是农田,晚上只有东昌路上有几盏路灯亮着,其余的地方都是黑漆漆一片。”当时已在电信局参加工作的王国明说道。

而作为土生土长的浦东人,靳兆云对当时浦东的落后面貌更记忆深刻,“比如世纪广场那里,原先是养牛棚。那时浦东人买衣服,都是到浦西这边的商店。”

当时,浦东通信业的发展更是远远落后于浦西,同样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

1990年时,浦东地区电话总容量仅3.4万门,普及率3.18号线/百人,远低于市区4.5号线/百人的普及水平。不仅是量少,质也低,当时浦东大部分地区普遍使用人工交换机,中继传输方面以模拟为主,而且配备不足,所以电话装不上、打不畅的矛盾在浦东十分突出。即便在浦东开发建设最核心的部门浦东开发办公室,一开始也没能装上电话,所有工作人员都只能排队使用一门电话。

“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电话太紧张了,可以说电话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老百姓的生活和工作需求。”靳兆云当时在浦东庆宁寺电信局站工作,“即便装电话价格不菲,电话局门口依然常常排起几百米的长队,都是等着装电话的人,每个能装上的人都开心得不得了。”

“超常规发展”甩掉落后

要支撑好浦东开发开放,通信业必须超前发展、超常规发展,这是当时确定的政策。整个20世纪90年代,浦东通信建设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电话大发展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