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5-24 15:26 的文章

兵团日报

兵团日报

城镇起着集聚人口的作用。这是二师二十九团团部新城镇职工住宅区一景 。安居乐业,让更多的群众愿意扎根兵团。 兵团日报驻二师记者站 栗卫平 摄

兵团日报

六师新湖农场社火表演吸引了许多群众前来观看,攒动的人头可见团场人气之旺。高雄 摄

兵团日报

塔里木垦区的棉花喜获丰收。这是大型采棉机在广阔的田野里作业。兵团日报记者 王志清 摄

兵团日报

这是十三师师部大营房夜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一开始的荒芜之地,到现在的石河子、阿拉尔、可克达拉等城市,兵团人改变了绿洲千古以来的呈现方式。魏聚山 摄

兵团日报

垦区公路连着故乡与团场。扎根边疆60余载的兵团人见证着道路的变化,感受着交通事业大发展带来的便捷。 李春林 摄

兵团日报

祁连山风光。

兵团日报

兵团日报

●李志军

说起“祁”字,我们就要说说祁连山脉。祁连山脉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历史上曾叫南山,还有雪山、白山等别称。打开地图,你会发现祁连山脉被干旱区包围着,它的北边有戈壁和沙漠 ,南边是柴达木盆地,西边是库姆塔格沙漠,东边是黄土高原。如果没有祁连山脉,内蒙古高原的沙漠就会和柴达木盆地的荒漠连成一片,直逼青藏高原,那也就不会有河西走廊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丝绸之路了。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昔日的古战场,这一点,从诗人们的边塞诗中就有体现,我们不妨简单罗列一下,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等,无论是诗人,还是诗中描写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怀。

祁连山脉山连山、岭连岭,望不到头。在两千多年前, 张骞出使西域所经历的险阻,难以想象。杜甫曾在《秦州杂诗》中写道:“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一望幽工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寻源使”指的就是张骞。张骞一生两次出使西域,寻求通往西域各国的路,尽管屡屡受挫历经苦难,但他矢志不渝,为汉朝开拓通往西域的道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更是为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立西域都护府,自此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们对张骞的了解,多是知道他乃“凿空西域”第一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张骞出使西域时还有另一个重要使命:寻找黄河的源头。黄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有“河出昆仑”的说法,但昆仑山在何处却众说纷纭。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认为当时已经具备了寻找黄河源头的条件,因此,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张骞也由此有了“寻源使”的美称。虽然在今天看来,“河出昆仑”的说法并不准确,但它却是千百年来西域与中原的情感纽带。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1949年9月的祁连山。为了解放新疆,王震将军带领战士们踏上了翻越祁连山脉的征途,这次与祁连山的邂逅,对于解放新疆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高海拔的祁连山脉,白雪皑皑,战士们穿的是单衣单裤,加之遇上暴风雪的袭击,行动异常困难,但战士们冒着严寒奋勇前进。王震将军站在山上,转过头看向身后的战士们,心中感慨万分,他说:“乌云把祁连山都遮住了,遥远的草原无边无际,我们翻过这座风雪祁连山,就可以胜利地向新疆前进了!”对于王震将军和他带领的战士们来说,如果第一次长征是爬雪山、过草地;第二次长征是三五九旅南下、北返、中原突围,那这次进疆就应当是他们的第三次长征,可以说,战士们是用双脚丈量了河西走廊到新疆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