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美味 2020-09-27 19:00 的文章

“餐桌文明整风”系列报道丨自购美味 颇多浪费

原创 贾彦颖 人民法治

一道美味佳肴摆上自家的餐桌往往要历经采购、储存、制作多个环节,从饭碗上溯到菜篮子,每个环节的隐形浪费尤为值得关注。

其中哪个环节浪费现象严重?记者前往批发市场、超市以及市民家中一探究竟。

批发市场:为省成本蔬果成筐扔掉

走进北京市双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规范整齐的摊位便映入眼帘,每个摊位上摆放的蔬果基本都经过初步处理,看起来干净又新鲜,多数摊位四周也没有散落的菜叶烂果。

有商家告诉记者,为了给顾客相对整洁的购物环境,同时让商品更好卖,摊主一般都会在上货前处理掉不新鲜或坏掉的蔬果,有“讲究”的商家“一个卷心菜往往能扔掉半个”。

记者找到位于该市场东侧的垃圾站,发现里面不仅扔有坏掉的蔬果和蔬果外皮,还有成筐的菜蔬扔在里面。

打扫隔壁公厕的清洁人员告诉记者,每天会有人定时来处理,将商户们拉来的一箱箱蔬菜、水果或是塑料袋、泡沫箱等垃圾清理走。“如果是果子没储存好只能扔掉还能理解,但也有看起来挺好的水果蔬菜,不知道为什么直接扔了。”

记者在现场观察了半小时,发现确实有商家前来扔菜,“这些菜还能吃吧?怎么全倒了?”记者询问到。

这名商家对记者解释,蔬菜水果不管是运输还是储存,都会消耗掉一部分,也有品相不好的,即便低价也卖不出去只能处理掉。

“到了晚上,一些卖菜的摊主如果卖不动了,可能还会倒掉一部分好菜,以此减少存放成本。因为在夏天蔬菜箱里需要放冰块来保鲜。一箱蔬菜放上冰块,最长可保存一周。如果留着,每天每箱得花5元钱买冰,一箱菜才卖10元,即使多花5元买冰,也不保证第二天能卖出去,还不如扔了省心。”

该商家还告诉记者,类似的浪费情况在每个批发市场都很常见,多数人将其看作是合理消耗,有的大型市场甚至要设置四五个垃圾站才能“消化掉”商家扔掉的商品。

超市:大量临期产品售卖顾虑多

每晚8点左右,位于北京朝阳某Ole精品超市都会迎来当天最后一个人流小高峰,不少市民赶在超市打烊前来选购特价商品,其中以面包房最为热闹。

记者看到几个玻璃柜台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式面包,香味扑鼻令人食指大动,且多为买二赠一甚至买一赠一,吸引了来往的顾客挑选、试吃。

“上午做的几盘蛋挞要扔掉,明天到期的奶油蛋糕也务必都扔掉。”虽然生意不错,但一位工作人员还是在认真叮嘱着几位同事关门后要完成好“善后工作”。而像“法棍”“菠萝包”“料理卷”等易变质的产品,当天卖不掉的也都要处理掉。

“红心火龙果便宜了,6块钱一斤”,在超市的另一边,蔬果生鲜区的工作人员也在努力做着闭店前的最后促销宣传。

只见这名工作人员脚边放有三个大水果筐,一筐装着她正在叫卖的火龙果,还有一筐苹果,一筐香蕉,每个筐上都贴有一张粉色A4纸,纸上印有黑色醒目字体“苹果(折价)2.00元/500克”、“香蕉(折价)3.00元/500克”。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店里的人流量都很大,即使一些包装好的菜品也经常被翻散落,这些菜品一般在晚上都会打折卖掉,但现在多数人还是愿意买质量好的正价蔬果。

“这些特价菜,晚上都会有人进行整理清点,连买带赠可以处理掉一些,可实在处理不了的就只能扔掉了。”

比起完整的果蔬,切好的精品果盘显然“损耗”更大,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果盘第二天就完全无法食用,所以不管剩多少都会被扔掉。

“我觉得可以提前清货时间,或让店员下班拿走吃,这么多好东西都被扔了,太可惜了。”看着还算新鲜的蔬果面包都被拉走处理掉,顾客赵女士感到:“非常心疼”。

而对于自家临期商品的处理方式,超市方负责人则表示比较无奈:“首先要考虑的还是食品安全问题,此外如果让员工免费拿走,他们在日常的售卖中就有可能不会尽全力。再试想其他处理方式,比如把即将过期扔掉的食物集中在店里,任最后一拨顾客免费取走,可能会导致哄抢,甚至踩踏。至于送到福利院或者给流浪者也不现实,运送、保存的过程都需要成本,一旦有环节出错,风险更大,还不如直接扔掉,几乎所有超市都是这么操作。”

与该家超市仅一街之隔的24小时便利店,清货时间则更晚一些。晚上九点半,店员熟练地把货架上剩余的甜品、面包和饭团收到理货箱中,装了足有大半箱,然后再将新鲜日期的货品上架。“甜品的保质期只有两三天,面包最多五到七天,饭团包子和炸货、关东煮之类的熟食则更短,我们会按照连锁店的统一要求回收处理。”

问到这些食物的最终去向,店员犹豫了一下小声地回答:“不清楚,垃圾场吧。”

家庭:采购方便囤货多消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