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美味 2020-03-01 21:39 的文章

第一书记王振:为锥栗广开渠道,让美味走出大山

原标题:乡亲们,咱们再加把劲(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故事)

第一书记王振:为锥栗广开渠道,让美味走出大山

第一书记王振:为锥栗广开渠道,让美味走出大山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第一书记们准备怎么干?

记者采访了5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他们有的用技术引路,带领乡亲种枸杞、种香蕉,搞特色产业;有的想利用区位优势引进农业项目,建田园综合体;有的忙着给本村特产拓展销路,让农家果走出大山;有的想农业旅游相结合,巩固脱贫成效……总之,带领群众因地制宜,拧成一股绳,正在加油干。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并防止返贫,大家都有信心。

——编 者

继续种枸杞,延伸产业链

村民邢吕最近闲不住,非拉着我去地里,瞅瞅能不能种叶用枸杞。叶用枸杞喜水,但怕涝。我看邢吕这块地,是块宝。

两年前,刚到清明村,我发现交通短板问题很突出。现在道路修通,村里的希望来了。路修好了,重点是发展产业。

结合村里的条件,我在林科院近10年的上百项科研成果里挨个排查,请专家研究论证,最终选定了叶用枸杞。叶用枸杞看着小,实际效用可大着哩。这是一种 “药食同源”的特色木本蔬菜,可做菜也可制茶。最重要的是,对劳动强度要求不高,收货周期又短。这不正是我要找的“金娃娃”吗?!

带着项目回到村里,没成想,倒让老乡们泼了一盆冷水。原来,村民们以前只见过吃果实的枸杞,从没听过用叶子的枸杞。我忙带着大家去试验田里瞅瞅,让村民们放了心。

我们还引进了一家企业到村里试种示范,一个月后便有了产出。由于清明村生态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叶用枸杞长势和品质都比其他地方好。发展产业有望了!

在我们村3组的120亩土地上,建起了“叶用枸杞科技成果转化暨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年均亩产值超过8000元,带动村民50户,其中贫困户20户。前一段,村民何开江给我算了算他家今年的账,挣了3万多元!

目前,全村正在推进建设枸杞茶加工车间和保鲜库,延伸产业链,落实产品销售,确保叶用枸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来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力争让产业惠及更多农户,助推脱贫攻坚。

今年,我还要多跑几家企业,让他们来安营扎寨。也得继续提高叶用枸杞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多向同行专家请教怎么防治病虫害。

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村里。我也要用自己的技术,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今年带着大伙儿脱贫!

重庆市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车田乡清明村第一书记方文讲述

本报记者 常碧罗整理

为锥栗广开渠道,让美味走出大山

最近去脱贫户王正双家的100亩锥栗林看了一看。

王正双今年45岁,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在村里当护林员、做水电工脱了贫。王正双流转100亩荒山,将荒废了10多年的山坡头开垦成梯田。松土、挖沟、围篱,种上6500多株一寸高的锥栗苗。锥栗苗要3年才挂果,为了减轻乡亲们的负担,我们工作队为每亩锥栗补贴3000元,分4年补贴到位。我们还鼓励大家在锥栗林下套种中药材、土豆、红薯等,解决短期的收入问题。

泽果村是长在大山顶上的一个小山村,地无三尺平,是个深度贫困村。海拔高、缺水、冬季严寒,我们想方设法将这些“先天不足”转换为发展优势,最终选中了锥栗作为扶贫产业。锥栗耐寒耐旱喜光,特别适合在洛塔乡高寒山区的沙土里生长。一笔细账算下来,丰产期一亩锥栗的收益至少有4000元。

2018年起,我们在全乡建起500亩锥栗示范园。以示范园为引领,把这一产业推广到有条件的乡村,通过培育王正双这样的大户,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增收。目前,洛塔乡已有近10个村种植锥栗,种植面积3000亩,成为湖南最大的锥栗种植基地,1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锥栗种植合作社。

1月初,我们在长沙最热闹的黄兴路步行街举办了扶贫年货专场。从山里运出来的2000斤锥栗,加工成“糖炒栗子”,售价30元一斤,两天就抢购一空。这个消息传到乡亲们的耳朵里,大家劲头更足了。

今年农历大年三十,我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为锥栗销售广开渠道,打造“一乡一品”特色产业。从朋友那里打听到,长沙有一家老字号糕点铺,制作栗子糕的锥栗来自外省,成本很高,我准备上门跟糕点铺谈合作,推介洛塔锥栗。此外,我还会联系长沙的餐饮企业,请他们推出以锥栗为原材料的菜品,让市民和游客都能品尝大山里的美味锥栗。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驻湘西自治州龙山县洛塔乡工作队队员、驻洛塔乡泽果村第一书记王振讲述

本报记者 王云娜整理

尝试茶旅融合,巩固脱贫奔小康

这阵子,在我们村,防疫站点的灯天天都亮到深夜,老百姓看路口有盏灯亮着,心里踏实。

大南坑村是个深山区村落,除了交通不便,产业发展也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