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2-05 06:24 的文章

大湾区跨境金融:需求大、问题多,该如何破局

  业内建议大湾区在跨境金融创新和监管方面运用科技手段,引进创新监管模式,促进跨境金融互联互通。

  证券时报记者 卓泳

  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上,大湾区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成为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何晓军在论坛上透露,在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粤港澳三地已在方向上达成共识。

  今年年初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港股00737)规划纲要》对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出了相关的规划和部署。其中包括: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间,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有序推动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不断丰富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等等。

  然而,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当下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金融服务距离规划提出的要求和愿景仍有不小距离,对此,业内建议大湾区在跨境金融创新和监管方面运用科技手段,引进创新监管模式,促进跨境金融的互联互通。

  跨境投资需求很大

  实现却不易

  “尽管目前已经在跨境金融方面放开了一定的口子,但能够满足港澳资金进入内地投资、贷款市场的比例仍比较低。”面对媒体采访时,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道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境内外资金流通的现状。申明浩表示,调研发现,香港在银行存款余额方面实际已经达到了10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但现在能够流通到广东的仅有千亿元规模,因此存在“大资金小流通”的问题。

  但事实上,资金双向交流的意愿却非常强烈。“我们去年9月发了个港股打新的产品,没怎么做宣传,但很快规模就增长到10个亿了。”在香港和内地都有投资业务的雷根基金总经理李金龙告诉记者,目前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资产的热情依然非常高涨,他们的美元基金大多数投资者都是境内投资者,想借助他们的基金产品去境外资本市场做资产配置。

  虽然目前境内资金出海有专门的通道,但李金龙也坦言,有时候需求量大额度就会不够用,而且申请时间有点长,跟企业资质有关系,想到境外投资的资金和机构必须提前了解政策和做好沟通。

  “内地投资者在内地直接投资境外的金融产品的渠道还是比较有限,且对投资者也有较高的门槛要求,内地投资者如果想依托香港开展更广阔的投资或者是资产配置,就要在香港开户并进行资产配置,这也不容易。”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首席合伙人、候任首席执行官、候任全球执委会成员陈凯也指出。

  而对于境外资金进入境内投资,李金龙表示,目前看来投资情绪并不高。“其中有资产类别的问题,流动性资产如股票、债券,市场不是很好;固定资产的话,类别又不多;有些国际化的境内资产,也要面对汇率问题,汇率波动大的话收益就会受影响。”李金龙还提到,另一方面也出于沪港通和深港通的额度有时会出现阶段性的不足。在记者采访中,多位私募基金人士也提到这个问题,这使得境外资金投资A股市场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资金的往来问题,也成为了想在大湾区内设立分公司的外资金融机构的一大掣肘。耀才证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许绎彬对记者表示,由于现行监管条例尚未容许港资企业在大湾区内全资拥有相关的证券投资公司,所以无法在大湾区内开展业务,但如果国家政策有所放开,公司就会考虑在大湾区及全国开设营业点。“目前大湾区9个城市的资金往来仍然受制于外汇管理制度,未能做到全流通,所以即使在大湾区内设立分公司也会受此影响而无法开展业务。”许绎彬说。

  跨境金融服务

  互联互通遇瓶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还提到,要支持香港机构投资者按规定在大湾区募集人民币资金投资香港资本市场,参与投资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而在私募股权投资方面,投资机构却略显“有心无力”。

  “我们的基金大部分投向香港的项目,只有少部分是投向内地的。”香港天使投资人谭伟豪过去两年投资了近20家初创企业,他告诉记者,在投资过程中也遇到了跨境的难题。“我们投资的香港公司成长后,都需要在内地开分公司,或者设立科研团队和销售团队,需要给他们配置更多的资金,这个时候就会发现,人民币的基金不太想投这类公司,因为公司主体是港资。”谭伟豪说,由于人民币基金投向境外资产并不容易,即使投了,股权的转换也是个问题。“可以想办法跨过去,也可以申请,但时间比较长,投资机构很容易错过投资机会,而创业企业也未必等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