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7-30 10:37 的文章

以开放之姿打造“人才强国”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如果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非常之功”,那么掌握核心技术、拥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人才就是“非常之人”。进入改革的攻坚期、深水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人才、呼唤人才。近日,中组部部长陈希在北京中关村调研时提到,中国热忱欢迎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热忱欢迎更多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两个“最大热忱”,释放了中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烈信号,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人才开放发展观。

开放的用人视野,是招龙引凤的前提。古语云,不拒众流,方成江海。要成为一个人才大国,乃至人才强国,首先得不唯地域、不避亲疏,具备容才的雅量。早在2014年与外国专家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随着中国开放发大门越开越大,除了文明互鉴、发展同商、环境共治,科学技术知识的共享和人才交流合作的共建也是大势所趋。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不能所用,也不暴力强求。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民族品格,吸引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数百万人次的外国专家来到中国工作。在中国,从没有回不了自己“家”的外籍学者,也没有“自由”受限的海归人才;从没有突然“被封杀”的实验室,也没有平白“被抑郁”的科学家。以人为本、以才为本招贤纳士,真正的有识之士才会近悦远来、趋之若鹜。

开阔的事业舞台,是储才培智的基础。一个开放包容的人才强国,不仅要胸襟宽广,还需有一个可供人才尽情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比起世界其他各国,“中国磁场”在人力资源竞争中的一大优势便是幅员辽阔、市场巨大,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方天地。据统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超过3/4的人都曾有出国留学或海外工作经历,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创业者中有15%是海归,仅2018一年我国就累计发放外国人才工作许可证33.6万张。吸引这些外籍人才、优秀学子来华或回国工作最重要的原因,都是中国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人才最看重的不是名气、金钱、待遇,而是成长的舞台、发展的空间。敞开怀抱引进的各路贤才,若是没有足够的空间供其驰骋发挥,就算政策再优、待遇再好也难以长久维系。唯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开放的人才战略才能释放最大的人才红利。

开明的人才环境,是栓心留人的关键。自古良禽择木而栖。哪里的人才政策好、发展环境优、宜居指数高,人才就会奔向哪里去。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快,人才的全球性流动亦是大势所趋。对于具有一定眼光和心气的高端人才而言,环境越是束缚就越想逃离,环境越是自由就越想留下。众所周知,美国硅谷之所以能够长期网罗全世界顶尖人才,就是因为有着水深林茂、循环共享、来者不拒的友好人才环境。一个开放包容的人才生态,不仅会吸引“凤凰”的到来,还能产生“一花引得百花开”的带动效应。尊重海归人员、外籍专家的流动规律,以更加灵活、更加自信的姿态挖渠引水、筑巢引凤,也必能更好地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中国真正成为全球各地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追逐梦想的乐园。


(责编:龚莎、轩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