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19-12-22 12:56 的文章

数据驱动 国内企业最大挑战是人 访Tableau Softwa

大数据被视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但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勘探、开采、有效利用这些“石油”,并让这些“石油”产生经济效益,这仍然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重要挑战。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一挑战显得尤为现实。Tableau是全球领先的大数据公司。最近,Tableau和IDC共同发布的《亚太数据就绪指数(DRI)报告》显示,在亚太地区,中国大陆企业的数据就绪指数排在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几个市场之后,位列第六。

数据就绪指数(DRI)是指企业利用自身数据稳定KPI(关键绩效指标)的能力。具体而言,只有5%中国大陆市场企业处于数据就绪领先地位,处在发展中状态和落后状态的中国大陆企业为75%、20%。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数据就绪程度高的企业比落后企业的平均业绩要高出90%左右。

近年来,大数据已经是非常热的词汇。在国家政策层面,大数据也是热点之一。2014年以来大数据已连续六年进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国家战略之一。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市场大数据落地比较缓慢?如何才能在一个企业有效推进大数据战略?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专访大数据公司Tableau Software大中华区总裁叶松林。

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在数据驱动的路上

《中国经营报》:数据就绪指数是什么意思?

叶松林:我们称“数据就绪”为Data Readiness Index,简称DRI,意思是企业现在已经是数据驱动型企业了吗?准备好用数据了吗?

我们在跟IDC沟通的时候,IDC也觉得这个指标很好,于是就在亚太区主要国家和地区做了一些调研。调研中,我们主要将内容集中在五大类,首先是这个企业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这个企业的组织架构为数据就绪做好准备了吗?第二个内容是这个公司组织架构当中的人员技术能力怎么样,对数据有没有敏感性。第三是这个企业中有无相关流程促进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享。第四是有没有整理过数据、清洗过数据,有没有运用报表工具、可视化工具等技术手段。第五是在向数据驱动的过程中,这些企业有没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这个调研主要就针对以上技能、领导、技术、管理和流程五个因素,资料搜集回来以后,我们给每个议题定一个比重,再针对每个问题的答案打分,然后将受访企业放到三个类别、也就是比较靠前的企业、发展中的企业、比较滞后的企业里面,最后形成了我们的数据就绪指数。

这份报告出来以后,我们发现,数据就绪指数相对较高的企业,比指数相对较低的企业整体业绩高出90%,这表明了数据就绪指数这个指标在某种程度上是很有价值的,指数越高就意味着整体绩效更好。

《中国经营报》:与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相比,中国大陆企业在数据就绪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叶松林:调研结果显示,在亚太地区七个主要的受调研市场中,中国大陆企业的数据就绪指数排名第六。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调研的范围不是东部沿海地区,而是整个中国大陆地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大陆企业已经数据就绪的只有小部分,但计划提升他们薄弱的管理环节的企业已有17%,这是相当可观的,这表明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在数据驱动的路上。

我们不太担心这个排名,反而会觉得75%的中国大陆企业处于发展中状态,是一个很好的结果。整体上来说,国内很多企业在创新里面、在数据驱动领域都是相对靠前的,国家的政策也是非常支持这些创新、支持大数据产业的。

实际上,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企业面临的最核心挑战,还不是前面所讲的五大内容,也不是技术上的挑战,因为技术问题是花钱就可以解决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最简单的问题。最大的挑战还是在于人,到底这些企业的内部员工愿不愿意使用数据?能不能拥抱数据驱动的文化?这才是最主要的挑战。

另外,接受调研的企业告诉我们,如果他们转向数据驱动的文化,要考虑的东西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系统层面的东西,有没有一个比较敏捷的系统让他们可以很容易去部署、去用,这个系统今天可能十个人用,明天可能是一千人,后天可能一万人,能不能敏捷地跟进。另一方面如何更好学好、用好大数据分析,内部需要怎样的支撑机制,数据就绪之前到底需要哪些步骤等。

不需要等东风

《中国经营报》:在调研中,你们设置的议题很多都是关于内部支撑机制的。你们认为,在内部支撑上企业应该怎么做?比如组织机构,是应该在传统IT部门增加一个小机构、增加一些大数据分析师,还是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推进数据驱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