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19-10-16 22:12 的文章

“三农”政策研究亟须重视调查

 
 
“三农”政策研究亟须重视调查  
 

“三农”研究具有很强的外部连续性和内在关联性,保持连接和关联的要点是了解农业农民农村需求主体的愿望要求和他们的所思所想,产生的创新成果只有在基层实践中来验证和评判。

■陈萌山

去年8月以来,我加入了农业经济研究团队,与有关专家一起做点研究工作。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我感到,当前有的“三农”问题研究可能是以SCI论文为导向,研究人员没有很好地找准问题,回答如何解决现实问题;没有深入基层,对真实事物、真实问题进行完整观察与系统思考,只是在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统计资料中,按照自己的想法取其所需、东拼西凑而成。这种临摹式的研究文章当然不具备独立的认知,不具备对研究对象深刻的解析与正确的判断,结果自然就是似是而非、半通不通,更谈不上创新性、有效性。

最近参加过几位博士生开题报告,发现也存在研究题目不着边际、空中楼阁的现象,离“三农”现实很远,离科学前沿更虚。我越来越强烈认识到,调查研究是“三农”政策研究的入门之道。

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半年多来,我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经所)部分科研人员,就粮食发展问题、乡村治理与乡村发展问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问题,开展了5次下乡调研。在了解基层情况的基础上,主要由农经所专家们做了一系列的案头研究,形成了多份调研报告。

这些深入实际、调查形成的报告,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说明在当前我国农业加快转型的重要时期,党和政府决策系统迫切需要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和客观问题,迫切需要“三农”智库及时提出决策咨询意见,也充分说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这几次基层调查,我体会到,基层是“三农”研究的情感之根、思想之源,有见地的观点和意见是用脚、用心在基层走出来的。做“三农”研究,要把到基层调研作为开拓眼界、寻找思路、扎实作风、平衡心态的自觉行动、经常行动。因此,开展“三农”政策研究首先要重视调查研究。

怎样理解“三农”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关系?

首先,调查研究是“三农”研究的基本 方法。

杜润生是“三农”研究的前辈,是推动农村改革开放的灵魂人物,是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系列文件研究起草的主要组织者,备受全国称道的五个“一号文件”就是在他领导下,经过扎实的基层调研形成的。杜老为了起草这五个“一号文件”,到全国25个省份、240个县调研,他指出,“不做农村实地调查研究的课题,就不要委托”。

为什么研究“三农”要重视调查研究?搞自然科学的,要选定模式动物、模式植物、模式微生物,通过模式生物来揭示有普遍规律的各类生命现象。而从事“三农”研究,面对的是2.3亿农户、7亿农民、9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69万余个乡村,面广量大、错综复杂,从哪儿入手、如何深入,首先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所以,“三农”政策研究者也要有自然科学研究的模式意识,这就是从点上突破,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这个点和局部就是研究发力的起点,从点的解剖开始,全面推进研究深入,而点的选定和解剖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同时,我国幅员辽阔,跨越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5个温度带,各地农业生产特点鲜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呈现不同。开展“三农”研究,一定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秉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宗旨,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准确反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还要看到,现在“三农”研究队伍中,不少青年同志是离开家门进了校门、出了校门进研究机关的“三门”人员,对农村农民农业缺乏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对国情、农情缺乏全面了解,亟须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补上这一课。不了解“三农”也就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三农”情况,就难以开展“三农”工作。所以,调查研究是“三农”研究的入门方法和基本工具。

其次,调查研究是“三农”研究的思想源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农民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他们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真正主人。从家庭承包、乡镇企业、村民自治、进城务工到村民议事会、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服务超市等,都是来自农民群众实践、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可以说,亿万农民的实践和创造始终走在政策制定和理论研究乃至社会发展前面。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深入到实践、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一线,去调查、研究,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创新做法,上升到规律性认识,上升到国家政策,再用于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