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深度研究:资管新规时代各类资管机构的未来展望-资管新生态 重构新格局
监管周期开启,金融地位强化
2017 年是中国金融史上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转折点,金融周期步入重新出发的新时代,新时代的资管业务模式变化较大。国务院金稳会成立,监管模式由过去的“机构监管”转为“功能监管、行为监管”,金融监管长效机制建立。中央政治局从顶层提出金融供给侧改革,定调金融战略地位。资管业务是这一轮金融周期的主角,资管新规为行业提供了全新规范。新规细则陆续出台,各类机构资管业务平等竞争,但禀赋和监管尺度差异决定了差异化的定位。本文将对资管新模式下的各类金融机构的差异化定位进行研究,我们认为未来资管业务有望掘金于资本市场,启航财富管理。
金融体系杠杆拆解,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2017 年是中国新一轮金融监管周期的开启。本轮监管分为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是2017 年:金融监管框架的建立与金融体系杠杆的拆解。2017年各大会议定调金融防风险,金融监管框架建立。同时货币政策缩短放长,收紧金融杠杆的资金来源。监管文件分别对商业银行和非银同业杠杆拆解,多管齐下去杠杆、去嵌套。下半场则是2018 年至今,这一阶段重点在金融监管配套细则的落地与长效机制的建立。资管新规落地后,一系列配套文件也相继出台,在细化规定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监管力度,各类机构的“子规定”落地,完善行业细则,补齐监管拼图。
资管新规新时代,重构行业新格局
2018年4月末下发的资管新规是金稳会成立后的第一份重磅级正式监管文件,标志着金融监管协同框架初步建立。资管业务将去通道、去杠杆,打通跨部门数据交换,将实现监管统一协调,引导融资需求非标转标,是直接融资市场大发展的奠基工程。新规以来,资管行业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平稳,净值型占比提升。券商资管、信托、基金子公司专户业务等由于禁止通道而规模下降明显。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由于业务操作规范,继续稳健增长。不考虑交叉持有因素,2019 年6 月末上述产品规模合计95.79 万亿元(同口径最新数据),较2017 年末下降7.96%。
总则全面覆盖业务,各领域细则存差异
资管新规出台目的为消除监管套利,聚焦四大问题,引导投资标准化、规定一层嵌套、期限匹配、破刚兑并提出净值化管理,过渡期至2020 年底。
在统一监管之余,各子行业的配套监管细则相继出台,在产品设计、投资管理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资管产品划分为公募与私募,投资范围有明显的区别,并对不同产品种类做了投资比例要求。合格投资者门槛与投资金额下限统一化,约定相应的杠杆和分级比例。各类产品均有非标限额规定,银行和券商相对严格。产品销售上,券商保险可采用自销+代销模式,理财子公司以代销为主。银行与券商对风险资本提出额外要求,确保良性发展。
掘金资本市场、启航财富管理,开启分层竞争新格局金融供给侧改革开启直接融资发展新周期,中长期资金入市可期,大资管行业发展需要把握资本市场改革历史机遇。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也将丰富资管产品投向和产品种类,为财富管理大市场启航奠定基础。顺应监管统一规范下和各等级风险偏好的资金需求,多层次大资管分层竞争体系酝酿形成,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格局:银行理财将成为专业化运营的零售财富管理者;保险资管将以长期投资支持实体经济为导向;券商资管:以全业务链协同助力主动管理发展;公募基金将把握规范经营先机做大做强;信托稳健推动主动转型,实现风险收益匹配;私募将明确服务高净值客户定位。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超预期,资产质量恶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