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煤機:從瀕臨破產到行業標杆的漂亮回旋
作為我國液壓支架領域的“領跑者”,鄭煤機曾創下第一台自移式支架樣機、第一台放頂煤綜採液壓支架、第一套突破6米大採高支架三個“中國第一”和世界第一套突破8.8米大採高支架的紀錄。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鄭煤機調研時看到的正在研發的智能控制系統,也在10月底正式發布,我國自此實現對成套綜採設備的智能控制。
提起鄭煤機今日的輝煌,董事長焦承堯用“虎口脫險”“鳳凰涅槃”兩詞來形容。而“脫險”和“涅槃”的利器,就是靠不斷創新穩增長、穩外貿!
打破國外煤機壟斷,佔領國際市場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老國企”機制轉型跟不上,又遭遇煤炭行業低迷,鄭煤機資產負債率高達117%,職工工資拖欠8個月,10年的醫藥費無法報銷,技術人員嚴重流失,企業處於半停產狀態。
2000年,37歲的焦承堯臨危受命,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干部、用工、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其中最耀眼的是對科技人員的傾斜。“人都留不住,何談企業發展?”面對創新的“源頭活水”不斷外流,焦承堯在領導班子例會上拍桌發問。
“技術人員能吃肉,我們就有湯喝。”改革“意外”得到了多數職工的擁護。鄭煤機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龔宇回憶:“技術人員工資猛地漲了上去,比普通員工高5倍。流失的技術人員又回來了!”同時,作為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鄭煤機大幅增加研發投入,去年超過10億元。
穩住了技術人員,鄭煤機又取締干部“終身制”,探索多種形式的薪酬制。今天是年薪20萬元的中層,干得好明天可能是年薪50萬元的高層,干不好后天又可能是年薪5萬元的員工。
一系列改革,讓干部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如火山一樣迸發,一個個新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中國高端煤機市場曾長期被國外壟斷,核心在於電液控制技術受制於歐美煤機巨頭。2005年,鄭煤機攻克核心技術研制出4.5米液壓支架,成為首套替代進口的本土化產品。之后,6.5米、7米、8米……紀錄不斷刷新,直至2018年,鄭煤機液壓支架頂起了“世界第一高”的綜採工作面,其研發實力和裝備水平達到全球領先,利潤佔行業企業90%。
鄭煤機液壓支架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企業業績一路向上,2018年營收260億元,淨利潤9.39億元,在中國機械工業百強企業中排名第18位。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60.27%,達到7.31億元。此前,公司還完成股份制改造,登陸A股和H股市場。
目前,鄭煤機高端液壓支架已打入俄羅斯、土耳其、印度、越南、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市場。其中,美國市場目前選用的液壓支架設備,3/4來自這裡。
未雨綢繆:進軍智能化,才能不被淘汰
靠採煤支架單一產品,無法擺脫市場周期。2012年下半年開始,煤炭行業形勢再次急轉直下,鄭煤機再次經受危機。煤機淨利潤從2012年的16億元,斷崖式下滑至2015年的0.11億元。從2012年到2016年,公司業務以每年20%的幅度遞減。
為戰勝危機,鄭煤機果斷進行結構性改革,一方面推動煤機板塊向智能化、成套化、國際化、社會化方向轉變,今年10月研制出成套化裝備和智能控制系統﹔另一方面進軍高端汽車零部件市場,進行業務轉型升級。
焦承堯始終有一種危機感。他說,如果公司5年內智能化研究不上台階,照樣被淘汰。數據顯示,在智能化煤機佔比方面,美國50%的煤礦實現了智能化,澳大利亞達到70%,而中國智能化率僅為2.7%。焦承堯同時認為“這反而是巨大的市場潛力。”
為抵御煤炭行業的周期風險,在2016年和2017年,鄭煤機又斥資70多億元收購國外兩家汽車零部件企業。
“看似是兩次收購,實則是一次轉型。”焦承堯說,鄭煤機目前擁有全球汽車零部件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網絡。其中,收購后成立的索恩格公司,產品質量、研發實力、市場佔有率均居世界前三。尤其是48V弱混電機,擁有世界領先的汽車零部件核心技術,可實現15%的油耗節省和二氧化碳減排,對我國汽車工業降低碳排放量意義重大。
(責編:杜燕飛、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