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了5000家公司:绝大多数短命的企业都出了这些问题
文/杨守彬 春光里产业资本创始人 丰厚资本创始合伙人
很多人问我,成功背后有什么秘密吗?这些年,我对自己创业和投资经历都会有一些思考,我认为是有这么一个“成功方程式”的:成功=(愿力+认知+努力)x时代。
能让人和企业走向终极成功的一定是愿力
愿力是成功的基本要素。无论创业还是打工,有没有使命感,愿力强不强,发心是什么,非常重要。
我投资这么多企业,发现企业创立的第一天就已经注定它的使命和发心。很多企业发心不够,愿力不足,就会失败。如果愿力够,能量足,未来面对再多的困难也会坚持。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旁白:“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知道”是没有力量的,相信和实践才有力量。很多人只听别人建议,没有决心和信心去实践,所以很多时候,听了也是白听。
信心从哪来?来自于个人具备的条件,以及外界的认可。很多人并不是打算做一番事业的时候就集天时、地利、人和,99%的创业一开始都没有条件。
没有信心怎么办?要有决心,就是能发多大的愿,有多强烈的愿望想要成功,想要解决某个行业内的问题,想要为这个社会做点事情。
愿力分大或小,足还是虚。经营企业算小愿力,能够做点小生意,解决小困难,创造小价值;大愿力则会做大事业,解决大困难,创造大价值。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20世纪90年代,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后,重塑苹果公司形象和文化,告诉员工、告诉顾客、告诉世界,苹果公司存在是为了制造伟大的产品,而不是为了多高的股价,多高的市值。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马云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推倒了“信任”“支付”和“物流”三座大山,让天下不再有难做的生意。推倒了这三座大山之后,他又发现了新的大山——金融,他重仓支付宝、升级蚂蚁金服,接着做数据,打造阿里云……
很多发明和创造,都是靠这些发大愿的先行者去替人类发明和创造的。他们思考行业问题、社会问题、世界问题,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的背后,是一个人足够大的愿力。它足以支撑一个人去对抗黑暗、困难、艰涩、彷徨。
真正成功的人,都在做这事
成功的第二个基本要素是认知。
时间是所有人最均衡的资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就,核心差异就是思想和认知,它们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贫富和幸福程度。
老实说,马云未必比我们勤奋,但他的认知边界比我们的都宽,思想高度比我们的都高。马云的思考都是有深度的思考,他的勤奋都是有效率的勤奋,因此也就达到了比常人要高的境界。
10年前,也就是云计算和大数据还备受质疑和诟病的时候,马云就支持王坚等人开始投入研究,坚持到今天,阿里巴巴在此方向的研究和贡献可谓备受称道了。
思想是分层次的,所以才会有无数问题,有无数种做法。马云的成功不仅仅是努力的成功,更是思想和认知的成功。
思想比其他人高,你才可以做团队的老大。一家公司的老板,应该将个人最多的时间花在提升自我认知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企业家应注重“闻道”,天天去思考、学习,提高认知层次。创始人一定是靠思想和哲学领导企业,而不是靠比员工技能方面强多少。
“一技之事”,是较低层次的事情,较高一层的是“术”,即战术,更高一层的是“法”,即系统的打法,再高一层的是“道”,即本质和规律,比“道”还高一层的是“魂”,即思想、哲学和信仰。
靠“技”,人能挣几十万;靠“魂”,就可能做几万亿的生意。马云的“上三板斧”,使命、愿景、价值观,“下三板斧”,人才、组织、KPI,对应的正是上述这些层次结构。阿里巴巴几千亿美元的生意,靠的也正是这些。
中国只有有限的企业家能达到“魂”这一层次。华为的任正非能;马云不会写代码、不会卖货,但就是有思想,也能;腾讯的马化腾是层层通关、升到山顶的,也能。
一些和马云、马化腾同时代的企业家因为没有提升和进化自己,当时比腾讯还要大,比阿里还要好的企业开始落伍和陨落。还有一些企业家到今天,还事事亲力亲为,“一言不合”就亲自操刀,这应该改改。
次要的事务都交给团队、交给合伙人、交给员工去完成吧,企业创始人只需提升个人认知即可。
努力是最不核心的竞争力
但它却是干成事的基础
成功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