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19-11-06 06:36 的文章

“双一流”背景下的行业大学当何往

 
 
“双一流”背景下的行业大学当何往  
 

“双一流”背景下的行业大学当何往

■本报记者 王之康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行业特色型大学(简称行业大学)是有着显著类群识别特征且地位十分特殊的一类学校。因其与国家某个行业、产业建设和发展的密切联系,具有特殊的办学历史与发展成就,同时也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共建”“合作”“合并”“划转”等多次调整与改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不同层级、类型、水平大学群构的高校阵营。从首批入选“双一流”建设行列的大学来看,高水平大学体系基本形成了包括一流大学A类(36所)、一流大学B类(6所)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在内的三大阵营序列,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则处于第三阵营行列。

近日,在第五届中国教育财政学术研讨会暨 2019 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围绕“行业高校与行业关系的构建”这一主题,北京邮电大学原党委书记、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理事长王亚杰,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荀振芳等学者指出,当前行业大学虽然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大学未来发展该何去何从?

历史与现状

“之所以称为行业特色型大学,是因为这些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办学优势和独具特色的学科群,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王亚杰指出,行业大学的兴衰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密不可分,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行业院校建立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1952年,教育部提出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则和计划,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

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大量带有行业属性、隶属于各个业务部门的行业类高等院校应运而生。

二是行业养大学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到199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行业院校与行业的联系特别紧密,除少数综合性大学外,基本上处于“行业养大学”的状态。当时,经济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使得行业高等院校管理也是“条块分割”状态。

中央各部委所属高校主要为本行业在全国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而这种发展模式并不能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直接贡献。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另起炉灶”,勉强设立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专业,形成了“各自办学、各成体系、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大格局。

第三,行业院校划转阶段(1998年至今)。在深入调研和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以1998年国务院进行的机构改革为契机,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指导下,对原中央业务部门管理的200多所行业高等院校分批次集中进行了调整和划转,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

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行业特色型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学科相对集中,办学特色突出;科研实力强,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之风;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从总体上看,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依然按照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摸索前行,有些大学的特色学科已经办出了很高水平,这也正是一批行业特色型大学被列入‘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的主要缘由。”王亚杰说,但这里有一点纠结,就是这类高校既要满足行业发展需要,也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

机遇与挑战

在上述纠结的作用下,在由行业部门划归中央或地方管理之后,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不断向高水平大学“并轨”“赶超”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去行业化”倾向,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行业大学“更名”。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制度经济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云曾撰文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4年上半年,全国共有380所大学更名,其中,行业大学是更名的“急先锋”。不过在新的改革形势下,一些高水平行业大学开始重拾行业特色,谋取多元发展,搭上了“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快车,凭借一个或数个行业性优势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占据领先地位,并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