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做什么,怎么做?
“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做什么,怎么做?
刚完成全球首次商业载人航天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又用猎鹰9号运载火箭一次性发射60颗地球近轨卫星。以一家私营公司之力,埃隆·马斯克在不断地创造历史。
反观国内,我们的企业研发能力如何?与SpaceX或特斯拉相比,恐怕绝大多数一时难以望其项背。
近日,科技部等国家六部委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以下简称《重点举措》),提出“支持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基础研究”等创新举措,明确提出“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正是意在引导企业面向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前瞻部署基础研究。
对此,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深表赞成。他对《中国科学报》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是企业发展的有力武器。
企业做什么样的基础研究?
企业为什么要做基础研究?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企业应该做什么样的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眭纪刚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基础研究可以分为满足求知欲的纯基础研究和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应用基础研究——前者解决“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后者既要解决“为什么”问题,又要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眭纪刚解释说,应用基础研究既能扩展科学认识的边界,又能开拓新的技术轨道,其位置介于纯基础研究和纯应用研究之间的“巴斯德象限”。
《重点举措》明确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急需高水平基础研究的供给和支撑,“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战略意义凸显。
对此,中科院科发局局长严庆对《中国科学报》表示,一些处于国际前沿的基础研究,是某些发达国家在发展需求中提出的,这些基础研究发端于这些发达国家,我国学者只是跟随。如果这些研究也符合我国在当前形势下的发展需求,那就是要加强的“基础研究”;反之则未必。
“有些领域我们还没有走到国际前沿,此时如果一味地追求国际热门的所谓‘基础研究’,可能只是‘给他人做嫁衣裳’。”严庆说。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2016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汇报发言中提到“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可跟随的困境”。严庆认为,在这个“无人区”最需要的就是“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这才是我国当前需要加强的“基础研究”。
“源头”活力有待加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周云杰认为,当前国际竞争局势突出,从企业角度来看,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有力武器,亟需基础研究支撑的跨界跨学科融合研究与应用。然而,让他感到遗憾的是,海尔累计获得过1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占行业总数2/3,却仍在很多核心和基础技术存在薄弱环节。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也曾多次强调科学家和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但他仍对华为的基础研究能力感到不满意。
在眭纪刚看来,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已经接近或处于行业技术前沿。然而在当前国际形势下,靠“市场换技术”实现产业升级的难度越来越大,前沿技术背后的原理需要中国企业去探索。同时,中国企业基础研究能力、基础研究人才储备普遍不足,却又是不争事实。
自从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以来,企业正逐步成为研发活动的投入主体。记者了解到,企业R&D支出占全国R&D支出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60%上升到2018年的77.4%。但眭纪刚却表示,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我国企业的研发活动主要以技术开发为主(96.6%),投入基础研究的经费仅占0.2%左右。
这一组数据对比表明,企业赖以发展的“源头活水”仍有待深挖。
我国尚未形成“创新生态”
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意见,并非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如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就提出“引导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然而落地进程缓慢。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宋延林,多年来在纳米绿色印刷原理和技术方面深耕细作,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转化经验。他表示,国外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而我国的各创新主体到现在还没有紧密链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