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股估值太高?行业分化太大?博时基金葛晨这样说
原标题:医药股估值太高?行业分化太大?博时基金葛晨这样说
摘要
【医药股估值太高?行业分化太大?博时基金葛晨这样说】目前很多医药股达到六七十倍以上的估值,如何评价其风险?另一方面,医药行业今年的分化也很大,创新药、医疗器械等一路走高,但是很多如中药等细分领域的股价表现并不理想,逻辑是什么?短期来看,哪些方面还存在着投资机会?日前,博时医疗保健混合基金经理葛晨分享了他的观点。
去年以来,整个生物医药行业估值触底反弹,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更是持续攀升,在30个中信一级行业指数中,中信医药指数年初至今累计涨幅超过20%(截至20200526)。
然而目前很多医药股达到六七十倍以上的估值,如何评价其风险?另一方面,医药行业今年的分化也很大,创新药、医疗器械等一路走高,但是很多如中药等细分领域的股价表现并不理想,逻辑是什么?短期来看,哪些方面还存在着投资机会?日前,博时医疗保健混合基金经理葛晨分享了他的观点。
葛晨表示,当前医药板块的高估值反映了市场追求确定性和渴望避险的情绪。考虑到其他行业的前景不确定性较大,相对于其他行业,医药行业的估值溢价可以维持,随着盈利的增长大概率会有超额收益。
“医药行业的发展历史中有很多特定的历史产物,我们要相信医药行业也在跟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走向规范化。投资医药行业也是一样,要相信逻辑、相信常识,相信市场本身也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相信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给社会带来价值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所认可,给股东带来回报。”葛晨进一步阐释。在疫情影响下,抗疫相关的医药不仅有需求刚性,而且有全新的增量需求。
疫情下的投资机会
疫情相关投资机会一般可分为三个圈来进行框定。最外圈是最广泛人群使用的高频消耗品,防护类,如口罩、消毒液等;中圈则是健康人群使用但频次较低壁垒较高的产品,如检验和疫苗,我们要通过检验将可能被感染的人找出来并隔离,再通过疫苗建立免疫屏障;最内圈则是适用人群较小,但是需求极为刚性的产品,如住院和重症患者的治疗性产品。从投资机会上来看,从外圈到内圈的疫情主题性越来越强,但越往外圈它所覆盖的人群越大,综合市场空间、壁垒、需求持续性来看,我们认为中圈是比较好的投资区域。除了疫情直接相关领域,我们还需要思考疫情对医疗行业、健康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健康运行间接产生的长期影响,发掘投资机会。
医保内与医保外创新药与仿制药
和前几年相比,从我国带量采购开始,整个医药行业的成长逻辑就发生了转变,比如资金普遍往创新药上走,能不能进入医保也是影响股价的很大因素,医保内和医保外似乎成了两个不同发展路径。现在市场是不是对没进医保的企业太悲观了?或者仿制药方面还有没有发展前景?针对这种疑问,葛晨如下回应。
“医保的总量增长有限但是存量体量非常大,所以医保内市场主要看结构性变化,主要是真正有疗效创新的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的机会。但社会健康消费需求的增长并不会因为医保总量增长放缓而放缓,愿意为个性化高端化的医疗健康需求自费买单的人越来越多,近几年在眼科、口腔、医美等领域这类改善型、消费升级类型的健康消费越来越普遍。”葛晨说道,“仿制药还是创新药,只是药品的一个分类,最终还是看产品空间和竞争格局,仿制药也有大适应症且壁垒较高的产品,比如一些微球/微晶缓释制剂类、呼吸吸入制剂类等,其发展前景甚至不输一些me too类的创新药。”
全球竞争格局下的医药龙头
如果从全球竞争格局来看,我国医药企业处在什么科技水平?其中的龙头公司有没有进入到中高端市场,或者有哪些进入到了高端市场?哪些细分领域拥有进口替代的情况?葛晨也表达了他的观点。
葛晨认为,总体来说,在一些前沿领域中国跟海外的差距可能反而小,因为这些领域在海外本身也没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所以中国起步并不晚。另外,在偏医疗设备的领域,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和产业链比较优势比较明显。国内不少龙头公司已经进入了中高端市场,比如PD-1单抗,国内的几家龙头公司的上市进度比国际巨头只晚了3年左右;又比如医疗设备类的监护仪,国内龙头迈瑞在高端监护仪领域已经基本可以实现进口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