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5-13 16:43 的文章

《广电MCN发展调研报告》

短视频的蓬勃发展直接催生了内容产业化、专业化、垂直化的趋势,广电MCN也在此背景下诞生。作为当下新兴的热门行业,广电MCN成为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重要一环。

从融合进程来看,相对于中央厨房和客户端平台型建设需要大体量投入,转型相对比较困难。广电MCN则是依赖母体强大的内容基因和广电原本的存量市场进行资源重新调度配置,不仅容易操作,也容易突破区域影响力,辐射至全国影响力。

从融合的成效来看,在“动本体、改存量”的媒体融合纵深阶段,传统媒体亟待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调整,布局MCN也成为广电媒体“存量改革”的重要尝试,这种轻量化转型直接涉及到人的融合,可以直接调动和激发个人的改革动力,进而盘活整个广电系转型活力。

从融合的外延来看,广电MCN可以催生出更多媒体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案例,广电布局MCN不仅可以培育扶持潜在丰富融媒产品数量和样态,也有利于实现与融媒体建设同频共振,与高校、企业等群体发生更多的连接,通过嫁接资本市场激活体质机制加速全员转型与媒体生产流程再造。

济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孙世会表示,“近几年国内MCN运营模式已走向成熟阶段,但对大多数广电单位来说,MCN还是个新生事物。在短视频平台开放合作的姿态下,广电入局MCN是个好时机。”

央视市场研究(CTR)执行董事、总经理,CTR媒体融合研究院执行院长徐立军认为,“对于大多数正在转型的电视台来讲,也许不一定有足够的实力去打造一个平台,但关注MCN、布局MCN,这应该是广电媒体融合的一条可选路径。”

在1024融媒学院创始人、浙江传媒学院研究生导师林刚看来,广电在当前这个时代,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是自身的传播平台和部分已经不适合市场化的传播方法。MCN对于广电来说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问答题:你做还是不做?而不是花多少力量去做。

云上新视听总经理邓苏君则认为,相对于央卫视,城市台建APP影响力有限,而通过布局广电MCN,将城市台原本积累的资源富矿重新调度配置,进行IP孵化和矩阵建设,反而更易操作、复制和裂变,也容易突破区域将影响力辐射至全国。

广电如何借助MCN实现突围?

在内容产业化、专业化、垂直化的背景下,广电MCN成为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重要一环,但广电MCN也面临着整体大盘不占优势、入局晚、加速淘汰等一系列问题。

入局时间晚。从布局的时间来看,广电媒体进入MCN市场时间已经落后,当前市场上90%以上的顶级和中级KOL都已经被MCN机构收入囊中,相当多的电视台还停留在观望甚至犹豫状态,这就需要广电媒体加快速度,更要投入一定资源禀赋,巩固广电媒体核心优势,形成完整的生产链条。

与市场MCN差距甚远。虽然已有少部分广电MCN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更多的广电MCN依旧停留在账号入驻的样板间状态,这些广电MCN账号内容相对单一、生产方式相对分散且影响力相对有限,并未形成矩阵化的运营。广电MCN本质是跳到市场上和所有的市场MCN共同竞争,广电MCN完全是一个市场的评判和行为,当市场化MCN已经开始资本化运营,谋求商业化盈利,广电MCN仅仅处在入局阶段。

缺乏强大IP的支撑。广电内部孵化是一个边际成本近乎于零的选择,大多数广电媒体的死穴是内容的同质化,缺乏强大IP的支撑,以孵化和复制见长的MCN就成了无本之木。除此之外,广电MCN如何将广电原本的大屏优势延续到小屏,重新适应短视频的内容生产逻辑,将品牌公信力重新在新轨道延续,这都是广电媒体值得深思的问题。

内容运营思维僵化。广电布局MCN最重要的一个观念是由原来的交付逻辑变成目前的用户逻辑,从实践中来看,广电MCN在内容运营上存在三大硬伤:首先,简单拆条是现有广电节目账号制作的首要“硬伤”;其次,时效性不足也是用户不够满意之处;再次,现有节目账号内容和主持人不够接地气也是广电账号用户满意度偏低的重要原因。

尚未形成规模化运作。MCN的运营模式决定了其必须要追求规模化、批量化,进而形成可持续性盈利的能力,广电MCN也不例外。囿于资金、人力的匮乏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广电MCN在孵化KOL上未能形成相对完整的运作体系,大部分广电MCN在短时间之内难以形成规模化运作,这也成为广电MCN实现突围的关键。

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媒体融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观念转变、团队建设、要素资源投入、组织架构等一系列问题,由媒体融合带来的组织架构调整,为媒体高质量发展打开了空间。广电MCN作为一种相对灵活的组织机构,需要资金、时间、人力和物力等方面巨大的试错成本,更需要广电媒体在管理、机制、流程、产品、空间进行变革,没有与广电MCN配套的组建架构和薪酬体系,广电MCN也必定沦为无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