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5-12 21:20 的文章

体外免疫诊断“新贵”新产业拟登陆创业板:营收净利三连增毛利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体外诊断行业近年来发展十分火热,新冠疫情的爆发,也倒逼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变革,多支行业概念股涨势良好。

  2020年4月17日,证监会核准了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产业)的首发申请,公司顺利拿到IPO批文。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销售“体外诊断仪器及试剂”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产业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领域的研究。

  今年二月份,新冠肺炎在国内蔓延,亟需专业的检测设备与配套试剂,新产业较早研发出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M和IgG抗体检测试剂盒,并已获得欧盟CE准入,此消息在网络上传播较广。

  招股书显示,新产业连续三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呈现出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其毛利率也是远高于行业平均值。值得注意的是,新产业所处的体外诊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有数据显示,国内市场规模增长率均超过20%。

体外免疫诊断“新贵”新产业拟登陆创业板:营收净利三连增毛利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营收净利连增三年

  最新招股书显示,新产业主营业务是研发、生产及销售系列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是国内该领域的领先者。产品主要用于提供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健康状态评价以及遗传性疾病预测的诊断信息。

  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主要有8款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122项配套试剂,均已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是国内提供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种类最多的供应商之一。

  据了解,新产业自1995年设立以来,一直从事免疫分析仪器及试剂的研发、生产及销售。通过20多年持续自主研发,已经全面掌握了纳米免疫磁性微球的制备、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的研发与生产、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的研发与生产等关键技术。

  此外,新产业亦积极拓展生化分析产品线,截至2020年3月31日,拥有4款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并拥有39项配套试剂,均已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公司仪器型号系列化,能够满足不同用户对仪器测试速度、样本和试剂装载量的需求;配套试剂涵盖甲状腺、性腺、肿瘤标志物、代谢、肝纤维化、传染病等检测项目,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检测需求。

  近三年来,新产业的营收和净利润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1.41亿元、13.84亿元和16.82亿元;公司净利润分别为5.38亿元、6.94亿元以及7.73亿元。

  招股书显示,新产业前十大股东中,持有股权5%以上的有3个,分别是西藏新产业、天津红杉及董事长饶微。其中翁先定合计控制公司33.7295%的股份,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在销售模式上,新产业主要采用的是经销模式。招股书显示,体外诊断行业终端用户主要为各级医疗机构,用户数量多、分布广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生产与销售的分工,出现了大量专业经营医疗器械产品的经销商。

  另一方面,新产业在招股书中表示,与经销商合作的模式,其销售回款及时性明显优于直接销售给终端医院。对于海外销售,公司的境外分支机构成立时间较短,业务尚不成熟,很难直接对当地终端医疗机构展开营销活动和技术服务,更适合通过当地经销商向市场输出产品。

  营收的结构上,新产业更偏重于国内市场,但是海外市场也有相对合理的比重,2014年至2019年,新产业外销收入分别为1.02亿元、1.61亿元、1.79亿元、2.25亿元、2.66亿元和3.43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8.73%、21.95%、19.35%、19.69%、19.25%和20.39%。海外业务先发优势突出,海外收入从绝对量上看领先于同行可比公司。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新产业共有国内经销商2000余家,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海外经销商220余家,进入143个国家和地区,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主要大洲。

  体外诊断行业前景广阔

  体外诊断产业在国际上统称为IVD(In-VitroDiagnostics)产业,指将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从人体中取出后进行检测,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诊断方法,涉及免疫检测、基因诊断学、转化医学等众多学科,进行体外诊断时,主要利用相关医学临床诊断仪器和配套检测试剂构成的统一检测系统,为医生提供更丰富的临床诊断信息。

  数据显示,临床诊断信息的80%左右来自体外诊断,体外诊断目前已经成为人类进行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所必不可少的医学手段。根据KaloramaInformation数据,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在2018年为650亿美元,预计2018年到2023年以4%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7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