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本市场巨震 公私募投研精英把脉未来趋势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内外资本市场波动剧烈,A股市场鼠年春节后的向上态势能否延续?科技股涨势能否持续?美股的10年大牛市是否到头?后市还有哪些投资机会?
记者就此采访了四位来自公募、私募界的投研精英,他们是南方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权益)史博,景顺长城基金总经理助理、研究部总监、基金经理刘彦春,敦和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小庆和世诚投资董事总经理陈家琳。
史博表示,预计二季度A股市场将会降温甚至适当调整,但全年依然对市场持看好态度,在消化了海外疫情的不确定性之后,市场有望找到明确方向。科技股前期涨幅比较大,部分股票估值过高,但确实长期有更好的产业前景;传统行业的优势是龙头地位稳定、估值低。当前时点,会偏向适度均衡的配置。
刘彦春表示,长期看,A股持续稳健向上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现阶段,传统行业中的优秀公司更值得投资。如果作为一项资产投资现在所谓的科技股,感觉通过企业的经营收回投资会是长期且无效率的。无法理解现在大量热门股票的定价依据,对这个领域会保持谨慎。
徐小庆表示,目前疫情对经济影响尚难有效评估,市场影响更难预测,总体偏谨慎。从相对收益角度更看好两类领域:一是与经济相关性低的医药类行业;二是估值处于相对低位、具有安全边际,同时有望受益于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基建相关行业。
陈家琳表示,对于A股市场的短期立场更加趋于谨慎,过去几周市场的强势表现并没有计入一些潜在的风险点。不过,结构性机会尚存,以数个季度作为考察周期,除了拥有足够深护城河的部分消费品公司之外,同时倾向于“新基建”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医疗服务行业。
A股长期向上趋势不变
短期将会降温
记者:你对近期国内外市场剧烈波动如何看,A股市场还将延续强势么?
史博:近期国内外市场波动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新冠疫情在海外多个国家爆发,二是各国政府出台相应的刺激政策和宽松举措,三是A股自2月下旬以来交易活跃度处于较高水平。
考虑全球经济的下行风险和短期市场较高的活跃度,预计二季度A股市场将会降温甚至适当调整。但全年依然对市场持看好态度,在消化了海外疫情的不确定性之后,市场有望找到明确方向。
刘彦春:疫情对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造成了较大影响。疫情在我国已经初步得到控制,但在海外继续扩散风险仍然存在。
A股市场近期波动较大,但总体强势。资本市场上宽松的资金面阶段性成为市场主导力量。现阶段,疫情仍然是股市主要扰动因素,但阶段性的事件冲击终归只是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中的一朵小浪花,长期来看,A股市场持续稳健向上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徐小庆:2月下旬以来,海外受疫情的影响远超市场此前预期,金融市场被突如其来的悲观预期主导,发生了足以载入史册的剧烈变化。相对而言,A股表现更加“淡定”,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
短期内,中国无疑是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国家,疫情本身对A股的影响将会弱于对海外的影响。但需要警惕的是,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尚未充分显现,同时,如果海外疫情加剧导致全球衰退,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不能对A股盲目乐观。
陈家琳:现时我们对于A股市场的短期立场更加趋于谨慎,过去一周A股各主流指数反弹5%左右(已经修复到了疫情爆发前的水平),但这缺乏足够的基础,尤其考虑到疫情仍在部分国家爆发且还看不到有力的防控措施。从海外疫情的潜在失控,到上市公司业绩的冲击,再到下半年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胀,都被市场完全忽略了。
记者: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这将对经济和资本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徐小庆:疫情的扩散容易在短时间内明显抑制常规经济活动,并很快通过旅游、出口商贸活动对周边国家产生溢出效应。除了经济本身外,市场还担心疫情带来的政治影响,尤其是对美国大选的影响。疫情可能导致激进左派桑德斯获胜的概率在上升,市场普遍把桑德斯的上台解读为对美股的利空。
经济数据恶化无疑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但由于各国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进行对冲,在一定程度上又对股票市场的估值有一定支撑,短期在疫情不确定性没有消除之前,股票市场仍将呈现宽幅震荡的特征。
史博: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或是一次性、休克式冲击。如果持续时间不长,则对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冲击都不大。但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过长(例如导致主要国家经济休克2个季度以上),则可能演化为一轮经济衰退的风险,进而对资本市场带来显著的负面冲击。目前来看,国内在疫情的应对、修复经济的政策空间,都比海外国家有优势。因此,往后看,不排除国内经济和市场受海外疫情持续扩散的外溢影响,但我们自身的质地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