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移動短視頻行業發展概述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6期
【摘要】移動短視頻在2018年仍然是互聯網的增長點。作為新興的信息產品生產樣態,其生產方式不斷進階、運營模式不斷優化、市場營銷步入藍海、數字技術助力傳播等新的生態特點,也日益滿足了用戶不同的使用需求。此外,在技術和規制的作用下,短視頻行業的治理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未來的短視頻行業發展將日趨規范,版權保護仍須加強﹔主流媒體加快轉型,精品產量亟待提高﹔構建短視頻新生態,需多方合力傳播正能量。
【關鍵詞】移動短視頻﹔融合﹔治理﹔創新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互聯網發展步入的第24個年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4月的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在我國互聯網人口紅利漸失之時,互聯網發展也從規模發展轉向內涵發展,新興的移動短視頻異軍突起,對社會文化生活產生了十分廣泛的影響。2018年,綜觀整個中國互聯網,短視頻發展一方面方興未艾,另一方面對互聯網生態發揮著結構性作用。在過去一年,我國移動短視頻取得了哪些發展?又存在哪些問題?值得我們全面審視和認真總結,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梳理和研判以供學界和業界參考。
一、短視頻高速發展,2018年成風口
(一)泛娛樂內容需求大,政務短視頻有發展
“短視頻”一詞最早起源於2011年美國移動短視頻社交應用Viddy,是以網絡和智能移動終端為平台呈現,由用戶自主拍攝剪輯制作的時長短、可即時傳播、內容形式靈活多樣的移動視頻新媒體。2011年,制作分享GIF動圖的工具“GIF快手”上線。2013年7月,“GIF快手”從工具轉型為短視頻社區,APP名稱中也去掉了“GIF”,改為“快手”,由此開始了我國的短視頻應用。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手機網民龐大的規模基數為移動短視頻行業帶來了巨大的用戶市場。目前,我國發展較為成熟的短視頻平台主要可分為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社交媒體類﹔以西瓜、秒拍為代表的資訊媒體類﹔以B站(bilibili)、A站(AcFun)為代表的BBS類﹔以陌陌、朋友圈視頻為代表的SNS類﹔以淘寶、京東主圖視頻為代表的電商類﹔以小影、VUE為代表的工具類這六大類別。[1]而在這六大類別中,抖音、快手牢牢佔據了目前短視頻市場的龍頭地位。無論是抖音的“記錄美好生活”還是快手“記錄生活記錄你”的口號,都標志著目前移動短視頻應用大多都還是定位在生活分享和社交互動的泛娛樂領域,且這類依靠算法推薦技術作為分發渠道的APP,都無可避免地面臨著以娛樂內容來迎合年輕用戶心理需求的問題。除頭部市場以外,新晉入門的APP也都各自將泛娛樂內容作為自己的垂直領域主打:奶糖致力於構建屬於年輕人的音樂短視頻區﹔超能界注重錄制真人特效短視頻﹔美拍專注打造“女生最愛的潮流短視頻社區”。總體來看,雖然短視頻內容在深耕垂直發展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發展樣態,但泛娛樂內容仍是當前短視頻內容的主流。
對於短視頻的垂直領域開發,不得不提到政務短視頻這一新軍。2018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入駐短視頻平台,借助制作形象直觀的短視頻來傳播政府形象、發布政府信息、宣傳旅游景點等多個方面的工作內容,打造為民服務的新形象。2018年3月,長安網率先進駐抖音平台﹔5月,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以“國資小新”開抖音號﹔8月,新華社官方快手號上線。截至2018年10月底,有4500多家政府機構完成抖音官方認証,包括人民網、央視新聞等多家權威機構,政務短視頻累計播放量達850億。其中,“北京SWAT”“中國長安網”等成為當時粉絲量超過百萬、點贊量接近千萬的網紅賬號。“官方媒體以更加平民化的敘事風格、更接地氣的傳播途徑、更鮮活有趣的視頻內容,實現了文化傳播力價值推廣,成為主流價值觀載體與新媒體平台牽手合作的現象級事件。”[2]
(二)數字技術助力傳播,資本注入加速布局
移動網與寬帶網相互加持、4G的普及、5G嘗試商用等都使得移動網絡的運營成本進一步降低,從而打破了短視頻消費的時間與空間限制。當前市場上熱門的短視頻APP大多是將圖像上傳、視頻剪輯,並添加濾鏡、配樂等功能定制為一套“傻瓜式”的操作模板,通過便捷的數字技術賦權來提升用戶的交互體驗,促進優質內容的生產。人工智能、AR、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應用也為短視頻的高效傳播加力。快手聯合推出“胡巴AR”魔法表情、“AR變臉”創新用戶體驗,讓用戶更加主動地參與短視頻制作與傳播﹔“今日必看”平台運用區塊鏈技術,保証用戶創造和觀看視頻內容或廣告及其相關交互行為都能獲得相應回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用戶參與短視頻的制作和傳播。數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能夠使短視頻在制作和分發過程中更為便捷,使短視頻能夠更好地服務於用戶多樣化的需求。但技術畢竟只是一種工具,如何應用技術生產高質量、傳播正能量的短視頻,技術背后的媒介素養和價值觀更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