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拥军|退役老兵王力一:41年间的3份请战书(3)
当年曾经吃住在工地
如今为退役战友赋能
就业创业干出来
初见王力一,言语平缓,睿智亲切,幽默风趣,给人印象深刻。衣着朴素、常带笑容的他,让人很难想象,曾经上过战场,立过战功。
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立过战功的王力一1989年转业到地方报到的第一天,竟然主动放弃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收入颇丰的国企任职,而毅然选择了投身民办教育事业,一干就是30多年。
学校专业设置好,就业率高,2014年在校生突破3.4万人。原有的济南校区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王力一以军人的气魄果断决定,在泰山脚下征地3000亩建设大学新校区,这一项目获批当年度山东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
谁也不会想到,为了这个重点建设项目,王力一曾经吃住在工地上。他与工友们谈心,与老师们交心。仅仅14个月,这所由58栋大楼组成、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大学新校区就投入使用,建校规模和速度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打破了纪录。
新校区建设期间,吃住在工地上的王力一曾遇到一些当建筑工的农村籍退役战友。他心疼之余更加感到,职业分工没有高低贵贱,行行都能干出名堂,但当建筑工不应该是绝大多数退役战友的唯一“出路”。
他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提出,转业复退军人退役之初如经过职业教育赋能,就一定能够为政府分忧,为家庭解忧,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王力一四处奔波,争取军地双方支持,在力明科技职业学院二级学院中相继增设继续教育、航空管理、人工智能等具有职业竞争力的专业,并陆续出台针对退役军人的优惠举措。
2019年8月,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第二次单招计划660人,其中包括退役军人120人。据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军创学院负责人介绍,目前各个专业都有一批退役军人在读,在当地已经形成一种良好的示范与导向。
当年不惧“只干不赚”
如今再扩“力明基金”
医疗扶贫算出来
王力一喜欢下乡,喜欢坐一坐老乡的炕头,端一端老乡的饭碗。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较早地熟悉了中国的国情:吃饭问题最大,赢得了农民便赢得了未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农村因病致贫占贫困人口总数40%以上。作为退役老兵,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王力一苦思冥想能为防止和避免因病致贫做些什么。
最终,他选择了一桩“只干不赚”的苦差事。在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从2016年开始承办“全省乡村医生中医药基本知识暨适宜技术推广免费培训班”。面向全省7005个特困村乡村医生的培训,每天多安排4个学时,从早到晚全天候学习。王力一不惜花大价钱聘请名医、大专家为学员授课。他说:“把全部家当拿出来,也要让乡村医生们学到实用过硬的本领!”
截至目前,这个面向山东省13万乡村医生的培训班,已举办106期,约有3.1万余名乡村医生受到系统培训,惠及几十万农民。用王力一的话说,“这是一项长期惠民工程,还要进行十几年,花再多钱都值得”。
“反哺乡村,回报农民,不能只算经济账!”王力一说,“‘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这首歌不能只唱不做!”2019年,在王力一主持下,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又推出两款“扶贫培训套餐”,一是面向全省乡村旅游特别是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工作人员,实施全覆盖式旅游技能培训;二是依托学校“中华国医小博士”研学基地,让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也有机会游学、访学,走出家门看世界。
他们还扩大“力明基金”覆盖面,专门帮扶贫困家庭学生。
从小生活在青海湖边一个贫困小村庄的马建新,自幼丧母,父亲基本丧失劳动力。家徒四壁的马建新却好学上进,成绩优异。
“力明基金”资助他上完大学。当小马把毕业证交到父亲手里时,父亲老泪纵横,“儿啊,你一定要记着学校、记着老师、记着王校长的恩啊!”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有6万余名贫困家庭学子受到“力明基金”资助,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当年把军人当职业
如今把拥军当使命
行业拥军带起来
1月15日下午,2020泰安影响力风云榜颁奖典礼在泰山脚下举行,王力一荣膺“2019年度经济人物”。一时间,许多退役战友纷纷打电话向他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