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4-06 23:00 的文章

呼吸治疗师:“成长的烦恼”待破解

  前不久公布的新职业,让呼吸治疗师的身份得以“转正”,但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缺乏职称考评体系和行业标准等问题制约着职业发展——

   呼吸治疗师:“成长的烦恼”待破解

   阅读提示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呼吸治疗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他们虽不是人们传统观念里的医生、护士,却身披“白衣战甲”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前不久,国家公布了16个新职业,呼吸治疗师上榜。身份“转正”后,由于人才缺口大、培养体系不健全、缺乏职称考评体系和行业标准,呼吸治疗师呼吁这一工种实现规范化、职业化发展。

  他们不是医生,不是护士,却是距离新冠肺炎患者最近的人。作为患者的肺部诊疗顾问,他们协助医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呼吸治疗方案,他们就是呼吸治疗师,在前不久公布的16个新职业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希望有更多新生力量加入进来,期待未来能有更明朗的职业前景和发展空间。”连日来,记者连线采访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3名从抗疫前线撤回休整的呼吸治疗师,谈及在疫情中受到的关注,他们发出了近乎一致的“疫”线感言。

  “没有人比我们更在行”

  与死神搏斗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故事,在呼吸治疗师的工作中,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84岁高龄的危重症患者,因3天没有进行肠内营养,身体越发消瘦,急需胃管安置。由于患者气管已经切开,且带着呼吸机,护理人员连续3次安置胃管都以失败告终。经多学科讨论后,她用喉镜开放气道来暴露会厌位置,辅助护理人员进行超声定位和胃管安置。这项听起来并不繁琐的工作,却足足花了两个小时才完成,好在患者终于可以接收营养供给了。

  凌晨3点,40多岁身患尿毒症的二次入院患者,即便使用了高流速吸氧,氧饱和浓度仅维持在80%左右。接到护理人员紧急呼叫后,她通过超声设备仅用1分钟时间确认系双侧胸腔积液导致呼吸阻塞,值班医生按照这一指定方向处置后,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

  作为援助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的5名呼吸治疗师中的一员,杨韵沁回忆起这些战“疫”前线的过往,仍然历历在目。

  疫情暴发后,百余名呼吸治疗师奋战在一线,华西医院也派出了9名呼吸治疗师为呼吸“护航”。在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罗凤鸣看来,呼吸治疗师可谓是“为前线医疗队配备的特种兵,是能打胜仗的尖兵”。

  杨韵沁不敢以此自居,有一点却十分坚定:评估患者在什么时候需要怎样的呼吸支持,是呼吸治疗师的强项。“小到呼吸道的雾化治疗、气道排痰,大到呼吸机等设备的精准操控,没有人比我们更在行。”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韵沁刚刚结束14天医疗观察期,她十分怀念抗疫一线日夜忙碌、脱下层层防护、鞋子能倒出水的日子。既欣喜于近期呼吸治疗师频繁受到关注,但她心里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因为这一切是发生在疫情的背景之下,“很抱歉以这样的方式与大众‘见面’。”

  临床需求量大但人才配备不足

  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进程快,这需要医护人员严密监护,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疫情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了一位危重症患者。患者是一位货运司机,在较高的有创通气参数支持下,氧饱和仍难以维持正常。由于医院没有呼吸治疗师,如何更好地进行呼吸支持成为医院面临的难题。

  自呼吸治疗师汪建文进驻支援后,他协助医院为这位患者完成了食道压导管的安置及食道压监测,并成功为患者进行了经皮气管切开,随着不断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氧饱和度、体格检查,协助医生查找异常原因并处理,最终使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下来。

  汪建文是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在此次疫情中唯一的呼吸治疗师,这让他深感专业人员不足。据华西医院统计,参与此次抗疫的呼吸治疗师,由于人数不多,每个人平均要负责11.5张床位,最多的地方甚至达到每人接近17张床位。疫情也进一步凸显了呼吸治疗师的人才缺口。杨韵沁所在的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5名呼吸治疗师必须24个小时轮流上岗,以保障病房全时呼吸支持。

  记者了解到,呼吸治疗专业近20年来在我国兴起。目前国内的呼吸治疗师,需接受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西安医学院、郑州铁路医学院等高校教育,或是经选拔的医生护士,参加专门进修培训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