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20-10-05 01:21 的文章

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生态治理巡礼

  “六十载,人与自然的碰撞;一甲子,写满呵护家园的渴望。赓续‘牧区大寨’的不熄荣光,撑起‘绿色崛起’的初心梦想。人类战胜‘地球癌症’的奇迹,正在我们手里续写辉煌。”

  这是2020年9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期“北疆楷模”发布会上给予“绿色乌审”治沙群体的致敬词。为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激励全区各族人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决定,授予“绿色乌审”治沙群体“北疆楷模”荣誉称号,在全区广泛开展向“绿色乌审”治沙群体学习宣传活动。

  苍翠满目、生机扑面,曾经荒寂混沌、“死亡之地”的毛乌素沙地如今治理率已达到70%,生态状况达到近百年来的最好水平;绿色绵延、繁花似锦,昔日风沙倾天、贫穷落后的乌审旗如今已实现绿富同兴,荣列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市)……

  超越自然的奇迹,是在世代坚守、久久为功的拼搏中形成的。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也是京津地区主要风沙源之一。横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南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7个上海市之大。

  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素有自治区“南大门”之称的乌审旗,就被包围于这片沙地的腹部,是毛乌素沙地在鄂尔多斯市境内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旗区,毛乌素沙地的近三分之一都在乌审旗。

  曾经一度,乌审旗荒漠化、沙化土地达90%以上,其中强度沙化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40%,森林覆盖率仅为2.6%。漫漫黄沙无情地吞噬着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

  然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像“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一样,顽强而又执著地创造着一个个绿色奇迹。铸就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牧区大寨”精神,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毛乌素绿色传奇”,贡献了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乌审力量。

  久久为功,绿色发展一张蓝图描绘到底

  盛夏7月,驱车行驶在乌审草原,穿越毛乌素沙地数百公里,绿树青草连绵不绝扑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

  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乌审旗,森林面积达到576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2.89%和80%。

  成绩的背后,是乌审旗历届旗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治沙造林改变落后贫穷面貌的使命;是乌审旗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执着和坚守。

  60多年的接力不止,乌审旗始终坚持将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抓紧抓实,先后经历了以治沙场站为主力的国营治沙、以宝日勒岱为代表的集体治沙、以殷玉珍为代表的个体治沙、以博源生态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治沙、以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为代表的产业治沙5个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造林绿化典型代表模式,形成了政策引导、产业带动、全社会参与的防沙治沙格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乌审旗无定河镇水清湾村农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10年治沙不止,奋力改变风沙埋压农田、沿河暴雨冲刷的境况。

  1958年,水清湾村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治沙造林先进集体”,该村治沙带头人谷起祥荣获“全国治沙劳动模范”称号。

  无独有偶,同一时期,面对家乡恶劣的自然环境,乌审旗乌审召公社各族干部群众,在条件严酷的毛乌素沙海里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

  经过铲除醉马草,“前挡后拉、穿靴戴帽”“兴建草库伦”等方法治沙造林,乌审召人创造和发展了“治理沙漠、建设草原”的独特经验,为牧区建设养畜开辟了一条新路,铸就了生生不息的“牧区大寨”精神。

  坚持全民共建共管。针对治沙缺技术、造林少苗木的状况,乌审旗先后组建了5处国营林场、治沙站和苗圃,40处社队林场,“以治沙为重点的农林水综合治理建设”有序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草畜双承包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全旗治沙造林事业走上稳步快速发展道路。

  这一时期,乌审旗产生了以殷玉珍、盛万忠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治沙劳模。涌现出千亩以上造林大户214户,承包治理荒沙150多万亩,个别户子个体治理达到4-6万亩。

  乌审旗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乔、灌、草搭配,封(育)、飞(播)、造结合”“前挡后拉、穿靴戴帽,锁边蚕食、逐步推进”等治理措施方法,探索了适地适树科学治沙的发展路径。

  进入新世纪,乌审旗委、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的发展战略,以“绿色”统领全产业链、全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