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20-04-09 16:02 的文章

1943年潘廉漂流133天奇迹生还 海南“鲁滨逊”怒海

1943年潘廉漂流133天奇迹生还 海南“鲁滨逊”怒海

  潘廉

  ■ 陈立超

  难以想象,在宽广的大海中,一个人无依无靠,缺吃少穿,风吹日晒,恶浪袭击,饥渴、绝望、孤独、恐惧时刻伴随着他,见死不救的轮船、飞机带给他巨大的精神刺激,然而处于绝境的他却顽强地活下来了,并且创造了当时海难漂流133天的最长世界纪录。能够做到这一切的,是一个来自海南的青年人——潘廉。

  1943年,中国正处于艰难的抗战时期,潘廉的事迹传来,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南华报》《陕北日报》等报刊争相报道,1943年11月5日的《民国日报》更将其誉为“海国英雄”。

  从美籍华裔作家林露德在1988年出版的《中国鲁滨逊潘廉的故事》中可知,潘廉1918年3月8日出生于海南岛,从小在海边长大的他,熟悉水性。他的父亲是一个四处游走的武师,靠卖艺养活一家人,潘廉从小就跟着父亲到处卖艺。卖艺的收入很不稳定,在居无定所、四处流离中,潘廉没有读什么书,但贫困的生活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潘廉16岁时,父亲为了生计把他送到香港一艘海轮上当学徒。在这艘船上当学徒的几年里,他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做事总是很努力,学到了很多本事。3年后,潘廉学徒期满,供职在一家英国轮船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英国在世界范围招收海员,潘廉为了增加收入报名参加,成为贝洛蒙号上的一个侍应生。1942年11月23日,贝洛蒙号在大西洋上执行战时运输任务时不幸被轴心国潜艇的鱼雷击中。当时,船上的50多名船员遇难。就在船快要沉没时,潘廉迅速穿上一件救生衣跳到海里。经过几个小时的飘荡,他找到了一只救生筏,木筏的金属箱中,储存有140升淡水以及一些食物、手电筒、信号弹等。这只木筏让潘廉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他的海上漂流生活也从这天开始。

1943年潘廉漂流133天奇迹生还 海南“鲁滨逊”怒海

  潘廉在巴西贝伦港上岸后,演示他在海上漂流时的情景。

  在无际的大海上,除了翻滚的海浪什么也没有。五天过去了,潘廉开始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他清点了救生筏上的食物和淡水,做好了长期漂流海上的打算。第六天上午,一艘美国军舰突然出现,潘廉用尽力气呼救。军舰上的美国士兵也发现了潘廉的小木筏,但他们一边用手指指点点,一边哈哈大笑,嘲笑潘廉狼狈的模样,有的士兵还举起步枪恐吓潘廉,最后军舰扬长而去。获救的希望破灭了,潘廉只有继续漂流,他把木筏上的水和食物进行了精细规划,每天只吃最少的食物和淡水。五十多天后,仅有的食物和淡水全部耗尽。为了活下去,潘廉决定自力更生,他将一张帆布倾斜搭在救生筏上,白天可以遮挡太阳,晚上可以吸引海鸟在上面栖息,然后寻找机会将休息的海鸟捉住用来当食品,雨天则可以使雨水顺着帆布流蓄水罐中。他还利用麻绳制成钓鱼线,用折断的弹簧做成鱼钩,又用铁钉做了一把鱼叉。这样,他靠着捕捉到的海鸟和钓到的鱼,基本上可以维持生命了。吃的问题能基本解决了,但喝的淡水只能听老天爷决定,有时好长时间不下雨,他不得不喝自己的尿液来解渴。虽然生吃鱼肉、喝鱼血,很难下咽,可为了活下去,潘廉只好捏着鼻子强吞。

  吃喝的问题勉强解决了,但是长期漂流,看不到生还的希望,对人的意志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长期漂流在海上,他的四肢变得浮肿,人也昏昏欲睡。潘廉经常使劲掐浮肿的四肢,故意弄疼它们,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因为他知道,一旦长时间睡过去了,将再也不会醒过来。两个多月后的一天中午,几架飞机发现了潘廉的木筏,但飞行员发现他是一个黄种人后,立刻就飞走了。两次被抛弃,潘廉除了失望,更多的是愤慨,当时华工在海外的地位极其低下,没有人愿意费力气去救他。“靠自己活下去!”这个强烈的信念又一次占据了他的大脑。

  在海上漂流133天后,潘廉遇到了善良的巴西渔民,他们救下了骨瘦如柴的潘廉,并把他带到巴西圣保罗。潘廉虽然瘦了30多斤,但是仍然可以正常行走,并且神智完全正常,创造了人类生存的奇迹,也创造了单人海难漂流时间133天的世界纪录。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了解此事后,亲自给潘廉颁发了不列颠帝国勋章。英国皇家海军还根据他的经历,写成了野外生存手册,美国邀请他去给美军讲解海上求生术。

原标题:1943年潘廉漂流133天奇迹生还 海南“鲁滨逊”怒海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