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20-03-30 02:26 的文章

东台几代林工创造了绿色奇迹

东台几代林工创造了绿色奇迹

老场长朱龙山

东台几代林工创造了绿色奇迹

被同事们称为“森林警察”的冯坤乔

东台几代林工创造了绿色奇迹

东台几代林工创造了绿色奇迹

东台几代林工创造了绿色奇迹

东台几代林工创造了绿色奇迹

如今的黄海森林公园 黄海森林公园供图

在我国的黄海之滨,镶嵌着一颗绿宝石,这里覆盖着6.8万亩森林,有652种植物、342种野生鸟类、30余种兽类,负氧离子浓度平均每立方厘米达3800个……她就是位于江苏东台的黄海森林公园。5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沿海盐碱荒滩,白茅飞沙,满眼荒芜……

1965年,这片荒地上来了第一批林工,自此几代人扎根在这里,一棵一棵地种出万亩森林。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马壮壮 姜振军/文 张治纲/摄

“十八勇士”挺进盐碱地,第一抹绿色诞生

“人与自然融合的‘绿色氧吧’,树木整齐、鸟语花香,一眼望去满是绿色。”这是一名游客来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后的留言。其实,55年前这里只有一丛丛白茅,一眼望不到头。

森林公园科普馆里有一份报告,是当年东台县呈报给省人民委员会的。报告上说:“为了充分利用我县沿海荒隙地资源,自力更生发展森林,以逐步解决生产、生活用材需要,调节沿海气温,增加国家、集体收入,经研究拟在我县沿海老尖以北,四中沟以南计四万五千亩荒地上建立林场一处。”这份报告敲开了东台沿海荒滩变绿洲的序幕。1965年末,18名20岁左右的“拓荒人”出现在这片盐碱地上。他们是唐锦富、徐同生、徐克勤、高锡山等,也就是后人们口中的“ 十八勇士”。

“太阳一出冒盐花,大风一吹满天沙;蚊子都有苍蝇大,蜈蚣毒蛇满地爬……”当时的顺口溜,是十八位先行者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二十多天,他们建起第一个场部,从此东台林场作为一个单位,在荒滩上立了起来。海水淤积成陆碱性大,首要任务是“改碱”,引水降盐、割茅翻垦、种苕子做基肥……为植树创造条件。第二年,他们选择耐碱的刺槐,很快,第一抹绿色在林场抽芽。

林场来了第一位大学生,带领大家科学种植

1968年底,林场来了一位年轻人,他就是刚从南京林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朱龙山。今年79岁的朱龙山,从技术员到场长,在这片盐碱地上耕耘25年之久。

初到林场,给朱龙山印象最深的是大家啥活都抢着干。“条件好的地方就先种刺槐,不好的地方就挖沟爽碱。”朱龙山回忆,1971年林场决定种竹子,他被指派牵头负责。“地势高、土层厚的地方适合种竹子,经过移栽,这些竹子变成了现在的竹海。”

1973年,江都地区水杉种植情况很好,林场成立了水杉队,派人去江都学习。在盐碱地上种水杉,是一种挑战。“我们买了苗回来扦插,后来发现低洼处的水杉长势好,就改用漫灌法种植,大大提高了成活率。”水杉苗很娇贵,夏天容易晒伤,朱龙山就带领林工搭起柴帘,往苗上喷水,记录生长情况。最终水杉苗培育成功,还出售到其他地方。“通过苗木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朱龙山说,这时的林场逐步建立起5个管理区,兴办了纤维板厂、木器厂、机修厂等,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1986年12月,朱龙山被任命为东台林场第六任场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些林场实行“分林到户”,通过砍树造田增加收入。朱龙山不舍得,顶着压力在林间套种经济作物,增加场区和员工的收益,实现“以林养人”。

几代人的心血,浇灌出黄海之滨的万亩森林

王应爱是一名老林工,1978年来到林场,1984年结婚,妻子也是林工,两人在林场小区安了家,如今女儿也大学毕业工作。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林场养活了他一家人。2018年退休后,因为割舍不了这片树林,现在又回到公园工作,从事观光车的维修保养。

冯坤乔是来自巴蜀的三峡移民,工作严谨的他被同事称为“森林警察”。1995年,20岁的他来到林场,如今是东台林场林业科副科长。在他看来,保护林场就是守护上一代林工的成果。他至今还记得2000年底的一天,巡逻时听到砍树声,发现是曾在林场工作过的熟人。他上前制止,对方却说他太绝情。“作为林场人,最骄傲的就是这片林子,不容许破坏!”

黄海林业种苗中心党支部书记庄鑫是一名80后护林人,父母都是林场人。南京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毕业的他,2004年考入林场,现在主要负责配合森林公园景区的建设。庄鑫从小在林场长大,能为这片熟悉的地方作出贡献,这位“林二代”感到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