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8-24 21:34 的文章

“民生奇迹”合川造

1925年8月底,成都通俗教育馆馆长卢思挂印而去,从省城返回老家——川东嘉陵江畔的小城合川(今重庆市合川区)。
两三个月前,四川两大军事强人杨森、刘湘因争夺地方军政大权互相火并,最终杨森战败,不得不逃亡汉口。杨森原以四川军务督理身份兼摄民政,乃成都通俗教育馆的主要赞助人。“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卢思只好被迫下岗。
曾任民办报纸《川报》编辑兼主笔的卢思,无意重操新闻旧业,也不打算再执教鞭,几经挫折的他意识到:“一项既能保持根基,又有发展前途的事业,应该是以经济为中心的事业。”
一段为后人称道的创业经营与城市开发传奇,在他回乡路上,悄然拉开了帷幕。

穷则“思”变

卢思本名卢作孚,卢思是他在川省教育界时常用的名字。
他早年经历颇为复杂:生于甲午战争前一年,因家境贫寒,只能读完小学,却自学成才,当老师,编教材;清末时向往民族革命,加入同盟会,声援四川保路运动;入民国后,跑过大码头上海,结识了黄炎培、恽代英等时代精英;“五四运动”期间,更以犀利笔锋名闻川省舆论界,由此得到自诩“新文化军人”的杨森赏识。
民国前期,天下纷乱,文人雅士倘能获地方实力派的青睐和庇荫,且可践行一向的理想,那真是求之不得。但卢作孚的眼界与抱负,毕竟不同一般。
办理成都通俗教育馆后期,他曾对弟弟卢尔勤说:“纷乱的政治不可凭依,靠军人办文化教育易发生动摇,建立不起稳固的基础,每是随军事成败而人与事皆共浮沉,这是一个教训。为了国强民富,今后应走什么道路值得研究。”
他留心“研究”的结论是,四川之所以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落后于中原内地尤其是沿海,交通闭塞、出入不便乃是主因。由此,他拟定的创业路径是:先交通,再生产,再次文教。而航运比修公路、铁路花钱少,见效快,又有收复内河航权的反帝意义,无疑应是当务之急。
“金主”杨森败走,卢作孚进退无路,遂痛下决心,另起炉灶。
卢作孚很有实干精神,放手发动家乡群众之前,他先做了两项深入调查。其一,对合川县城及嘉陵江三峡地区(即合川至北碚江段)的社会、自然状况摸底。其二,南下重庆,全面考察以山城为基地经营川江航运的轮船公司及所属船只。
对嘉陵江三峡沿线的调查报告认为,可利用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煤矿、森林及进行交通、治安建设,建成一个发达的工业区和游览区”。这成了后来赫赫有名的北碚“乡村建设运动”的最初蓝图,说来话长,姑且按下不表。
而卢作孚亲眼所见的重庆航运业之萧条,却给这个雄心勃勃干一番事业的“新手”,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他不禁感叹道,此时此地“没有任何理由要开始办一个新的轮船公司——特别是一个中国公司,而却有一切理由不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