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万亿巨轮的科技引擎
“我是一家科技公司”。
有些公司自带科技光环出生,毋需质疑,比如谷歌,因为它的创始人就是两个妥妥的技术男。
而另一些公司,人们却意识不到它实际上已经是一家科技公司,尤其当它商业成功的光芒远远掩盖了其技术实力时,美国有亚马逊,中国有阿里巴巴。
亚马逊通过AWS、Alexa等高科技产品频频刷新公众对其印象,贝索斯成功发射蓝色起源火箭,一举坐实了“科技公司”的标签。
5月22日,阿里发布了2020财年业绩报告,阿里巴巴全年业务交易额(GMV)破万亿美元,约合7.05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首个GMV破万亿的商业平台。
诚然,要承载万亿美元交易量的阿里已然成为一艘巨轮。如果只是一个电商平台,阿里无法是今日之阿里,如果没有科技作为引擎,也是绝对无法驱动这艘商业巨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里集团实现收5097.11亿元营收中,其中400亿来自于阿里云。作为阿里集团的技术中台,阿里云5年内实现了从12.71亿元到400亿元,营收增长超过30倍。
阿里云的投入还将加码。早在今年4月20日,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再投2000亿,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阿里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也说,新财年阿里还会新增1亿人民币的销售额。
同时,大数据云计算成为阿里集团未来5年的三大战略之一。
对于“科技公司”这一命题,阿里巴巴的论述方式,不像发火箭那么性感,但继承阿里巴巴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
技术人的中国硅谷
科技与商业是由不同词汇与不同文化背景构成的两套话语体系,二者之间的对话存在天然鸿沟。
2012年,阿里云颇受内部质疑,“云手机事业做得一败涂地,浪费了多少资源,王博士还高升CTO,费解”。
当一家商业公司开始重视科技时,这是必然会出现的分歧。业务部门的思考逻辑是绩效,给看得见的回报做投入。而技术则偏理想主义,又或者说,他们往往得看到看不见的回报。
2019年11月,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因主持研发了中国唯一自研的云操作系统“飞天”而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到此时,阿里的技术人才厚度,,已经逐渐构建起的科技与商业对话语境。
阿里已经有数十位科学家获得院士、顶级协会Fellow、杰出科学家,其中IEEE Fellow就有10多位,国际知名高校教授就有30多位。
阿里巴巴量子实验室科学家马里奥·赛格德是匈牙利科学院外籍院士,本地生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田为ACM Fellow、IEEE Fellow,阿里巴巴达摩院机器智能实验室主任金榕为前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达摩院语言技术实验室负责人司罗当选ACM2019年度杰出科学家,阿里云智能数据库事业部总经理李飞飞是犹他大学终身教授,深度学习框架Caffe之父贾扬青是阿里云智能计算平台事业部总经理......
此外,阿里内部信息显示,阿里10万余名员工中,有6万多名是科学家与工程师。38位合伙人中,1/3技术出身。
科学家云集是阿里在研发上下重本投入的结果。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年企业科技创新企业1000强》报告显示,阿里巴巴在国内所有上市公司中研发支出占比位居第一,跻身世界顶级科技公司行列。
吸引这帮科学家的远非丰厚的报酬,毕竟,他们可以在任一家科研机构轻松获得不错的岗位与报酬,还不用承担商业公司中的业绩压力。
“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公式出来的,算法加上算力,最后再看对某个领域的价值,这几个关键词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达摩院城市大脑负责人华先胜从微软研究院跳槽阿里,看中的就是技术的应用价值,“你觉得某件事情有价值,还把它实现了,那这段职业生涯就没白费,这和坐在办公室里上班,领薪水是不一样的感觉”。
司罗是阿里云智能语言技术的负责人,加入阿里前是普渡大学的计算机系的终身教授,他告诉锌财经,“以前在学校做研究,能有4台服务器已经是非常好的配置了,如今在阿里,内部有5000台服务器,还有几百张GPU网卡”。
如今,阿里可以说是逐渐将商业与科技融为一套话语体系,这也是阿里作为商业科技公司的魅力所在:有技术,有人才,也有将技术商业化落地的能力。
阿里巴巴以云计算为中心,先后成立达摩院、平头哥等研究团队,布局AI、芯片、量子计算、区块链、IoT等技术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