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新一重”成热点,新基建如何创造中国式新速度?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可见,“新基建”是中国下一步发展的头号重点工程。
今年两会召开的时间点既处在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也将面向全球疫情后剧变的新格局。在疫情后,中国如何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如何依托“新基建”使经济稳步增长,自然成为热门话题。
网上也在铺天盖地都在热议“两会”期间不同的提案,各行业都想在“新基建”大背景下取得成功,但应该如何做到?有一个响亮的声音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就是:“新联接、新计算,创造中国式新速度”。
我们细看当前政府和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会发现,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各行业逐步获得新的联接和计算能力,创造多个“奇迹”。在疫情期间,武汉雷神山医院10天建成,3天完成网络部署和调试,震惊了世界,体现了“中国速度”。
基于此,各地政府希望成就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建设发展的“新速度”,交通、能源、金融等领域企业希望成就行业数字化转型“新速度”。
在笔者看来,新基建下的“新速度”不是一时的,而是蕴含强大的后劲,开辟出多个行业新蓝海。那么,新联接和新计算能力,为何能成新基建基石?各地政府和各行业企业,又该如何抓住这两大能力,实现新速度?
新联接是新速度的“高铁轨道”
中国高铁的大规模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G和F5G(第五代光纤宽带技术)正是数字化领域的高铁轨道,在重构世界联接新格局,开创新时代。
5G传输速率可达到10Gbps,时延低至毫秒级,每平方公里支持100万联接,与4G相比都有一到两个数量级的提升;同时有5G基于切片技术,可以面向行业提供虚拟专网。一方面,新联接代表着5G To B时代来临。新联接将打通云、AI、边缘计算、物联网、高清视频等新 ICT 技术,并使行业数据采集、传送、存储、计算、分析及反馈实现闭环,让行业“沉睡”的数据活跃起来,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如5G、云、AI支撑实现立体智能安防、电力行业智能巡检、制造生产线良品检测等。
很多人认为5G最先要用在面向个人消费者的To C领域,殊不知,5G最大的应用价值在To B(面向政府和企业)。据分析,5G未来带来的海量流量,有80%来源于行业。
而在80%的5G行业流量中,50%来源于行业增强,如基于5G实现的智慧城市(疫情防控、社区治理等)、远程医疗等;25%来源于行业重构,如基于5G实现的智能制造等;25%来源于行业创新,如基于5G的车联网、VR/AR带来的新旅游、新娱乐等。
另一方面,新联接通过跨界创新提升经济活力。新联接让企业打通内部生产体系及外部生态系统,助力行业实现跨行业、跨领域创新。我们以厦门港为例,电信运营商、港口、车厂等不同领域的企业,通过5G技术成为伙伴朋友,实现了联接创新。
据中国信通院相关数据,5G建设投入规模约为1.2万亿,中国5G商用将带来10.6万亿的经济总产出。也就是说,我们在5G网络上投入1元钱,可以带动行业数字化转型7元钱的产出,远大于在To C端投入产出比(To C领域大约1:2)。
新计算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动机”
高铁轨道修好了还不够。因为高铁还需要强大动力系统,以实现数百公里/小时的超高速。这个动力系统就是计算能力。
当前,随着产业数字化进入深水区,各行业生产、决策系统,正在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过程。数据已经发生巨变,对ICT系统的计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我们总结有六大需求。
第一,异构:当前数据计算种类更加多样丰富,单一架构(X86)已无法满足,这让异构、多样化计算成为主流。因此,目前在以多样性算力匹配不同应用、以软硬件联合设计进行垂直优化、而以数据驱动的架构将会越用越快。
第二,泛在:数据会在“端/边/云”不同地方产生,分布式计算应运而生,即“数据在哪里,计算就要在哪里”。
第三,极致:据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预计达到44个泽字节(ZB),是可观测宇宙中星星数量的40倍;而到2020年,中国数据全球占比将达20%。这么海量的数据处理,意味着计算模型需要从规则的科学计算,演进为基于统计的预测计算。如此一来,暴力计算将成常态,而暴力计算需要极致强大的算力支撑。
第四,协同:数据流动产生价值,泛在分布的数据,使得分布式协同处理成为主要处理模式。
第五,普惠:数据计算无处不在AI算力触手可及的同时,还要基于自主创新,让各行业都能用得起、用得上。
第六,绿色:实现每比特成本最佳,从芯片、硬件系统架构到应用最优能效比。将计算变为能耗低、环境友好、可再生的能源。
新联接、新计算,创造“中国式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