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实现了五年前的小目标
1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它约等于世界第十七大经济体——土耳其2019年的GDP(9622亿美元),也可以是阿里巴巴平台2020财年的交易额。
“万亿美元交易额”的目标来自马云在2015年5月的一封内部信,那时阿里全年GMV只有2.4万亿元,想要达到6万亿(按照当时的汇率)交易额,必须在未来5年实现20%的年复合增速。而当时中国每年的社会零售总额增速只有12%左右。
过去5年,人民币破7、线上人口红利消退、拼多多崛起、新冠疫情等挑战接踵而至,让这一任务变得更困难,但也正因为此,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才显得更加耀眼。
“阿里巴巴等于中国电商(Alibaba is synonymous with e-commerce in China)”,5年前阿里这样称呼自己。
今天,阿里将自己定位于“数字经济体(Alibaba Digital Economy)”。
跟随称谓变化的,还包括收入结构、用户规模、交易体量等。
1、收入:从电商平台到数字经济体
“阿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横跨商业、金融、物流、云计算各个领域的一个独特的数字经济体。”张勇在2018年的云栖大会如此表示。
从2016财年(2015年4月-2016年3月)的1011亿元,到2020财年的5097亿元,阿里巴巴的营收规模上涨4倍。
这背后是阿里营收的多元化。传统的线上营销及佣金收入占比从2016财年的77%,下降至本财年的48%。与此同时,盒马鲜生和天猫超市为代表的自营业务、云计算、本地生活服务、菜鸟网络等新兴业务迅速崛起,成为阿里营收增长的主要动力。
云计算从2016财年的30亿上涨至400亿元,涨幅超过10倍;本地生活服务和菜鸟网络从无到有,合计贡献了阿里现在8%的营收;自营业务2020财年的营收规模达到863亿元,力压711亿元的佣金业务,成为阿里巴巴第二大收入来源。
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帮助阿里对冲了各类风险。以这次疫情为例,虽然电商和本地生活服务受到负面影响,但各种新兴业务也获得了发展良机。淘宝直播在3月的日活跃商户数量同比增长了88%;盒马鲜生本季度线上交易额占比突破60%,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钉钉3月工作日期间的日活用户达到1.55亿。
2、用户:迈入“7”时代
截至到2020年3月底,阿里巴巴年度活跃消费者规模达到7.26亿,较5年前净增3亿,相当于5个浙江省的人口。更不用说阿里的移动月活跃用户已经高达8.46亿。
“移动端”和“下沉市场”无疑是过去5年阿里巴巴用户增长的主要来源。
淘宝早在2013年就开始做手机端,但当时的APP只能实现一些简单的功能,比如销售手机充值卡之类的,PC依然是流量的主要入口。
眼见着智能手机普及率节节攀升,阿里加大了APP的开发进度,各部门均成立了移动端的开发团队。一时间,大量APP纷纷上线,但鲜有成功案例。
人们那时认为,APP只适合做小工具,诸如查询天气等,淘宝如果以工具属性进军移动端,将会丧失大平台优势。但如果把整个大平台都搬到移动端,风险会很大。因为之前没有成功案例,臃肿的产品往往难以保证用户体验,而一旦失败,就可能再无翻身机会。
经过反复争论后,淘宝的未来被确定——整体搬迁至移动端。在团队的不断磨合和替换中,淘宝在手机上获得了新生。
2014年6月,手淘月活用户突破1亿,9月达到2亿,并在2016年3月增至4.1亿。
内容化、社区化、本地服务化是当时手淘的主要发展方向。阿里认为,手淘虽然脱胎于淘宝网,但移动终端比PC端覆盖的范围更大,消费内容理应更宽。
“衣食住行和吃喝玩乐,都是构成生活消费的主要内容。我们希望利用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场景,让用户通过手机淘宝实现订购、体验、消费等各种各样生活的服务。”张勇在2014年的一次访谈中如此表示。
2016年3季度是一个重要时间点,手淘月活用户达到4.5亿,首次超越4.4亿的年度活跃买家。
“年度活跃买家”指的是过去12个月,在平台上至少有过一次下单的消费者;“月活跃用户”是指过去30天至少打开过1次APP的用户。月活用户不见得会购物。因此,当月活用户高于年度活跃买家时,说明更多的用户上淘宝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浏览内容、闲逛等,代表淘宝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购物APP,其内容、社区属性得到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