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科技医药导致业绩不佳 浙商基金权益类投资暂无人擎旗
权益类基金发展提速前行的时代,内地的公募基金公司实力规模发生了新的变化,公募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在一季度公募整体规模提升并逼近18万亿的当下,相比绝大多数基金公司规模的显著提升,浙商基金却出现了规模和排名同时下降。
数据显示,浙商基金的公募资产管理规模约为248.1亿份,这一水平在内地的140家基金公司中排在第75位;对比上一季度,浙商基金的管理规模下降了约17.6亿份,排名下降7位。究其原因,权益类投资实力偏弱是其中重要一环。仅就产品的规模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在公司合计的9只权益类基金中,仅有浙商沪港深精选一只的规模突破了10亿大关。从产品今年的业绩看,公司几乎没有一只能够拿得出手的主动权益基金,2020年唯一收益率突破两位数的产品还是量化型的浙商大数据智选消费。
对此,接受《红周刊》记者书面采访时,济安金信基金分析师程颖指出,浙商基金的规模严重依赖机构资金。例如成立于2016年12月的货基浙商日添金首募规模2.01亿元,2017年一季度末规模曾暴涨至453.53亿元。同期,浙商惠享纯债等多只债基也规模大增,直接助推公司规模突破600亿元。上述产品2017年中报数据显示,浙商日添金B份额机构投资者的持有比例为100%,其余多只债基及混基的机构持有比例也均超99%。随着2017年3月委外新规出炉后,委外业务的全面收紧使得浙商的规模在逐年缩水。
权益类产品或面临“生存危机”
与内地多数排名中下游的基金公司相似,浙商基金也是一家债强股弱的公司。数据显示,公司目前现有15只债基和2只货基,合计规模约为206.8亿元,大约占据公司五分之四的规模,而公司的6只混基和3只股基,合计的规模仅约为44.68亿元,股债跷跷板严重倾斜。
就权益类基金来看,浙商基金自去年10月以来就没有发行过权益类产品。在公募行业逐渐将重心移至权益类产品的潮流下,浙商基金却在逆潮流而行。数据显示,2019年11月以来,浙商基金连续发行成立了6只债券型基金来提升公司管理规模,而无一只权益类基金产品。然而事与愿违,在几只新问世的债基中,规模最大的一只也不过2.82亿元。
在浙商基金旗下的9只权益类基金产品中,仅浙商沪港深精选1只产品规模突破了10亿,而浙商巨潮策略则已进入清算阶段,除去被动指基的股票型基金外,目前混基中成立时间最长的一只产品是浙商聚潮产业成长,成立初期时规模约为12.71亿元,但在经历9年的股海浮沉后,今年一季度末的份额仅剩下不到两个亿。从浙商聚潮产业成长连续多个季度的重仓股来看,现任基金经理的重仓思路似乎没有特别明显的偏好。今年一季度,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对白电、建材、汽车、银行、地产等多个板块均有所布局,从实际效果看,这种偏均衡化的投资思路对基金组合的净值贡献帮助并不大,截至最新收盘,年内收益仍为负。
在浙商聚潮新思维身上,从一季报中基金经理的表述来看,该基金的两位掌门的趋势性判断存在着明显的失误:“年初我们判断宏观经济有望逐步上行,因此增配汽车和地产。同时我们维持了在电子和医药方面的配置, 并在电子板块局部过热的情况下减持了部分电子行业的持仓。”然而从一季报的重仓股来看,记者并没有发现任何一只医药股的身影,而基金经理所减持的兆易创新、光环新网等股票今年以来反而延续了此前的强势格局。
问题随之产生,从公司权益类主动型混基来看,似乎对去年以来包括核心资产、科技标的、医药生物等热点板块布局均颇为有限,这也导致其很难从不多的候选者中挑出一只产品来代表公司的权益阵营。即便是看似应该拥抱核心资产的浙商全景消费,就首季的重仓股来看,其体现出的仍然是一种分散化的投资理念。从前十只重仓股所属的子行业来看,其中包括了汽车、家电、白酒、运动服、在线教育、银行、休闲食品、餐饮外卖等多个子行业,依然没有特别突出的单一重仓子行业,在当季普遍被公募圈所抱团的白酒股标的中,仅顺鑫农业一只股票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