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5-21 01:47 的文章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  
获奖项目平均科研周期有延长趋势  

本报讯(记者黄辛)5月19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表彰了为上海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田禾,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陈亚珠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08项(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张龙等10人获颁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沈百飞等完成的《超强激光驱动粒子源与新光场》等43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31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205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15项成果获科学技术普及奖。比利时籍专家卢克·塔尔维、美国籍专家余金权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据悉,2019年度43项自然奖获奖成果,主要集中在信息科学(9项)、化学(8项)、材料科学(7项),物理、天文、数学和力学等基础学科共11项,有超过2/3的自然奖获奖成果源自破解现实发展中的科学急需。

此外,2019年度,获奖项目的平均开展时间为7.98年,其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普及奖获奖项目,平均延续时间分别是10.74年、8.58年、7.99年和6.13年。专家表示,从数据看有两个特征:一是获奖项目平均科研周期有逐步延长的趋势,2014~2019年,由平均科研周期从5.84年稳步提升至7.98年。二是进步奖、发明奖、自然奖平均开展时间依次增长。这表明越是面向科研前沿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越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

《中国科学报》 (2020-05-21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