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进行时之科技创
庚子之春,“新冠”突袭。狭路相逢,利器为要。
防疫战,也是科技战。
这是对辽宁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与大考。
政府瞄准方向、迅速组织,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闻讯而动、紧急研发。
7天,东软医疗团队推出移动CT扫描单元“雷神”,驰援武汉等抗疫一线;
30天,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钟南山团队联合研发的新型智能化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呱呱坠地”;
月余,沈阳同联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同研制的可利霉素,出现在治疗新冠肺炎有效药物官方名单中……
春节以来,攻克核心关键技术20多项,自主研发高端防护产品30多项,推广成果65项,科技“辽军”为战“疫”贡献重要力量。
喜人的“果”,源于深扎的“根”。
创新,在新发展理念中居第一位,是辽宁振兴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进一步为辽宁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书记的嘱托,引发辽宁人深入思考。于是,“如何推动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墙里开花墙外香’问题”成为我省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重要内容。
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一系列重大举措随之展开:启动建设辽宁实验室,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沈大自创区“三年行动计划”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工程,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引联行动”……
2019年,全省各高新区和沈大自创区以占1.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19.6%的GDP;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是2016年的2.8倍;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53.6%,提高了1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7%,高出全国9.9个百分点。
一系列数据表明,老工业基地,“新引擎”愈发强劲。
改革之火,点燃“第一动力”
创新之于辽宁,是个既迫切又沉重的话题。
辽宁的科技资源向来十分丰富:1700家科研机构、115所普通高等院校、56位两院院士、460万技术工人……
然而,如此厚实的“家底”,却并未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科技强,创新弱”,一度是辽宁面临的尴尬。
体制机制不活,使创新链条存在诸多“关卡”。必须要改革,必须要啃更硬的“骨头”。
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全省科技改革进行顶层设计、系统部署。出台《关于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等科技要素创新活力,促进经济要素创新发展。
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完善评审流程,优化奖励结构,强化激励力度,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确保广大科研人员充分享受改革红利。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出台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放管服”改革10条突破性举措,升级省科技创新综合信息平台,简化科技项目组织流程,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方式,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从经费管理制度上破除形式主义,让科研人员聚力科研。
启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试点工作,指导试点单位先行先试。加大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激励性后补助力度,调动创新主体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
充分释放科研要素创新活力的同时,我省大力推动科技工作聚焦经济建设主战场,以科技项目引导高新技术产品、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等经济要素创新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出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方案》,以智能制造、新材料、洁净能源为主攻方向,重点部署12条创新链,并在此基础上布局了39个省科技重大专项和116个重点研发计划,依靠科技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工程。目前,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突破8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5000家,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134家,它们成为壮大新动能的中坚力量。
建立新的科技创新基地管理体系,有效解决创新平台之间交叉重复、定位不清晰问题。新组建海洋、石化、人工智能、中医药、生命健康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对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科技创新是系统工程,一系列符合辽宁振兴需要的改革举措,有效整合了以往散弱的科技资源布局,将更多优势力量聚集到产业振兴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