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越来越值钱了!
研究表明,中国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越来越值钱了!
2020年5月13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持续攀升,高价值转化趋势明显,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显著增长,产学研合作有力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持续提升。
该报告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并在全国发行。这是该报告的第二次发布,首次为去年发布的2018年度报告。
2019年,年报编写组以全国3200家公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018年成果转化数据为样本,采用数理统计、专家咨询、电话访谈及实地调查等方法,综合分析后完成此项报告。
该项报告还总结揭示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哪些趋势,取得了什么经验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
□ 看数字,科技成果价值提升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显示,我国科技成果含金量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
首先,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持续攀升,总价高了。
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合同项数持续增长。其中,合同金额达177.3亿元,同比增长52.2%;合同项数为11302项,同比增长6.7%。转化合同总金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有32家,同比增长14.3%。财政资助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增长势头明显,合同金额为56.1亿元,同比增长78.4%。
不仅总价高了,单价也高了。统计显示,我国科技成果高价值转化趋势明显,“大单”频出。
2018年,科技成果交易合同均价大幅提高,转化合同平均金额为156.9万元,同比增长42.6%。技术入股金额增长强劲,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高达79.2亿元,同比增长56.2%。以作价投资平均合同金额达1559.3万元。
大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频出。2018年,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单项合同金额超过1亿元的合同有30项,超过5000万元的有60项,超过1000万元的有232项。例如,中国科学院工程物理研究所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作价投资”合同金额达17.5亿元,上海科技大学的“基于配体导向的蛋白质降解技术平台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开发许可”合同金额达8.2亿元。
此外,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显著增长,科研人员的钱包鼓了。2018年,通过现金和股权奖励科研人员6.8万人次,同比增长3.4%;人均奖励金额9.9万元,同比增长40%。科研人员个人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67.6亿元,同比增长44.9%。其中,股权奖励为42.6亿元,同比增长75.8%。
根据报告,哪些机构最“大方”呢?统计显示,2018年,对科研人员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有12家,其中前三名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9.7亿元)、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4.8亿元)以及清华大学(4.6亿元)。
报告还显示,产学研合作有力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持续提升。
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签订“四技”合同总金额达930.8亿元,同比增长16.6%,内容涵盖技术转让(包括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4个方面。2018年,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总数为8247家,同比增长14.8%;创设和参股新公司2155家,同比增长16.2%。
□ 看特色,成果转化模式多样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展示了一些高校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探索形成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果转化模式。
有的单位打通政策链,使转化制度日益健全。
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王延峰、张娅科研团队的“计算机视角在多模态交互中的应用”项目,为智能人机交互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通过“五步转移法”进行成果转化模式与机制创新。
具体来说,第一步,201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王延峰及其合伙人王艳青、张娅成立的上海媒智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第二步,上海交通大学按名义价格1元将科技成果的70%转让给课题组;第三步,学校与课题组共同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评估价格为1000万元;第四步,学校将科技成果的30%(价值300万元)在国有产权交易机构挂牌交易,课题组参加摘牌并获得科技成果的全部产权;第五步,课题组在获得知识产权之后,将其用于合作成立项目公司的知识产权出资。“五步转移法”完成之后,课题组与学校形成债权债务关系,课题组在5年内将1000万元中的30%支付给上海交通大学。
有的单位瞄准国家战略及市场需求,推动高价值成果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