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赋能 金融活水浇灌经济活力
金融科技赋能 金融活水浇灌经济活力
借助成都农商银行的金融支持,宣扬电器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交子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四川科伦医药贸易有限公司获得抗疫融资支持
本报制图 赵蕴如
工厂停工、景区关门、商场歇业……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实体经济在一季度遭遇严重冲击。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如果将实体经济比作一个“人”,资金就好比这个人的“血液”。面临疫情的考验,成都企业得到及时、充分“供血”:
疫情期间,不少传统银行的线下网点相继关停,但金融服务却并没有由此而“打烊”,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视频和微信等平台,进一步探索了非接触的业务开展和客户服务模式;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试剂盒研发生产企业,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疫情暴发初期便从光大银行成都分行获得了5000万元保理融资;本土医药护品企业成都市阿姿依服饰有限公司通过“绿色通道”,仅用一天时间,就从成都农商行彭州支行申请到了100万元贷款;农发行四川省分行加开“微信群语音”特殊贷审会,对1000万元粮油调销贷款进行审批,贷款将专项用于新都区4200吨成品粮大米和170吨成品菜籽油临时应急储备……
类似的金融战疫场景时时在刷新。来自人民银行成都营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成都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成都金融在疫情期间从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到助力实体经济恢复、稳定经济增长,在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成都金融机构全力以“复”、责无旁“贷”,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加强,让人对成都经济更加充满信心。
穿越疫情,金融为实体经济引入“活水”,离不开金融科技的赋能。这一转变离不开成都对于现代金融以及金融科技的重视。近三年来,成都着力以金融科技为突破口,加快构建新金融产业生态圈。在此期间,成都金融机构更是借机推动金融业的线上服务变革,金融科技得到进一步应用。日前,成都正式发布《成都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0-2022)》,在这份《规划》中,成都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金融科技中心,努力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可以预见,未来在成都,科技与金融将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将创新在金融场景中应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也将不断得以提升。
新政策
快速精准打出政策组合拳
一季度成都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1%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季度成都金融业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
疫情发生以来,成都金融监管部门瞄准企业实际困难和金融服务需求,先后出台系列支持抗疫、复工复产的政策措施,打出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政策“组合拳”,下好金融统筹推进“先手棋”,引导成都金融机构积极行动,形成金融支持合力,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推动企业复工复产。2月4日,成都市金融监管局等五部门印发《成都市金融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第一时间出台相关举措,保障金融服务顺畅。随后,又连续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大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力度有关政策申报指引》《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意见的实施细则》等,进一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据悉,一季度成都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30.1%。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同比增长59.5%。民营企业贷款一季度较去年同期多增96.6亿元。
记者从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管部获悉,一季度成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各项存、贷款总量指标稳定增长,各项存款余额突破4万亿元,在信贷供给总量增长明显的同时,信贷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显著增强,为疫情防控和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货币金融环境。数据显示,一季度成都各项存款突破4万亿元,企业存款增速回升。截至3月末,成都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达4.07万亿元,同比增长3.0%。非金融企业存款同比增长9%,较2月末增速回升4.9个百分点。3月单月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993.5亿元,拉动一季度非金融企业存款同比多增294.1亿元。截至3月末,成都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较2月末回升0.8个百分点,一季度贷款较去年同期多增226.2亿元。同时,融资成本全面下降,直接融资战“疫”持续发力。3月,成都市企业贷款利率4.9%,较去年同期下降0.4%。一季度成都市非金融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612.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7%,其中疫情防控债发行90.9亿元。
新场景
从田间地头到城市发展
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实体经济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疫情暴发后,我市金融机构持续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输血通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