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财报对新文创的三个回答
在《腾讯的「背水一战」》一文出来24小时后,腾讯第一季度财报也新鲜出炉。
腾讯第一季度总收入1080.65亿元,同比增长26%
这仿佛是一个赶巧、幽默、又不失气度的回应:营收超出预期、业务增速不错、游戏业务强劲……在积极投入抗疫工作的同时,腾讯的财报数字也充满底气。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外界关注腾讯的收入远胜战略,但其实持续性稳健增长的背后,要说是没战略支撑是绝无可能的。
比如,近期阅文被外界所关注,而管理层的变动也与腾讯整体战略布局有关。这次财报里也有提:「随着阅文集团新管理团队上任,我们将深化与该附属公司的合作,将其文学类IP改编为各类媒体形式,例如电视剧、动画及游戏等,利用我们的分发能力扩大其用户覆盖范围,并探索产品创新及新技术,强化其内容生态。
背水一战一文,虽然重点谈到了新文创,但其实完全没理解新文创到底是什么,属于门槛都没进去的臆测。反而昨日发布的腾讯财报中,有不少与新文创构思相关的业务表达。这些实际上回答了与新文创相关的3个核心问题。
新文创的逻辑是IP还是流量
「新文创,是一种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通过强化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最终打造出更多属于中国的文化符号。」这是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CEO程武对「新文创」做的完整阐述,其新增的一个身份,还有阅文集团CEO。这背后,是腾讯高层对打通业务实行IP战略,长达8年的支持。
往前再走七年,程武还提出了一个叫「泛娱乐」的概念,这也是新文创战略的前身。如何定义的呢:「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的粉丝经济」。
在这两个战略里,IP,都是核心关键词。事实上,正是泛娱乐的提出,才带来了IP概念在中国的真正普及。
所以我们理解新文创的逻辑,绕不开IP这个题眼。它作为新文创的圆心,牵引着腾讯从「以作品为单位」变成「以IP为单位」的文化生产方式转变。
造一个IP难不难?难于登天。按照程武的表述,IP是经过市场验证的可以承载人类情感的符号,不只是一个有知名度的东西。所以,比起流量的运营,IP的打造显得更为笨拙,起码是非常长线和需要有耐心的。
再来分析腾讯的业务构建,游戏、动漫、文学、影视、电竞在内的业务矩阵,构成了腾讯在数字文化领域的基础能力。这种布局逻辑,从一开始就是以IP为圆心画半径。文学和动漫,是IP的源头,可以低成本、快速地验证故事和IP;影视和游戏,是IP的价值放大器和更大商业价值的载体,电竞更是可以打通线上线下,融入城市发展之中。完善的业务底盘,给了打造IP的充分条件,而这种战略布局,正是围绕IP的生产逻辑,而不是背靠流量一统天下的粗暴运营。简单把IP理解为,投资,联动和流量的结果,未免对IP想得过于肤浅。
有人会问,IP是不是流量?只能说IP带有流量,流量是结果,但并非是流量本身,但IP之下的流量收益是对构建者耐心培育的回馈,而外界口中的流量,很多时候其实功利而速朽。
反之,IP的孵化、挖掘、塑造甚至生态的构建,每一步都很难速成,因为要打造出能承载人们情感的符号离不开优秀的作品,也离不开好的业务联动机制,更离不开以战略的方式所构建的有序循环的业务生态。它最后指向的是文化资产的积累。而文化资产的积累,说到底,考验的是IP的系统开发能力。
回顾2019年的爆款剧集,绕不开《庆余年》。这是腾讯影业以网络文学作家猫腻的同名小说《庆余年》为IP核心,采用「五年三季」的模式,打造剧游联动的作品。在三声的采访中,腾讯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围绕一个IP做若干部系列剧开发的方法有很大的风险和困难,由于创作时间的不连续,对于剧本开发、演员的表演、档期安排、场景搭建和后期制作都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是,腾讯影业愿意去探索和尝试。」
这种耐心,既是对IP打造的商业规律尊重,也是对流量至上一说的根本价值否定。
2020年一季度,腾讯游戏收入同比增长31%,其中手游收入同比增长64%。而在这个季度,腾讯并没有发行任何重量级游戏,持续贡献收入的,仍是财报上点名的那几位IP游戏:《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特地点名了「《和平精英》与火箭少女101(腾讯旗下的偶像少女组合,来自我们大受欢迎的综艺节目)的合作相当成功,推动用户活跃度再创新高,也显示出腾讯内部跨IP合作的协同效应。」
这其中对于IP价值肯定的意味,不言而喻了。
新文创是开放共建还是划地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