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5-11 08:21 的文章

科技赋能塑造“保险生态”圈

  随着技术渗透和模式变革在保险产业链的深化,我国保险行业已经由“互联网保险”全面转入“科技赋能”。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不仅促成保险保费的快速增长,同时,还催生了保险生态新模式。传统保险公司竞相展开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与保险价值链条上的其他参与者一道,共同缔造更为多元化的保险外延服务生态圈,保险角色逐渐从被动的保障提供者转变为主动的风险管理者。

  数字化转型打造业务闭环

  所谓“科技赋能”,就是通过互联网渠道,运用云计算、大数据、AI、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改变保险核心价值链,而其中的数字生态是赋能基础。从我国保险业赋能进程来看,承保数字化与理赔数字化是价值产生的两个主要环节,但两者被赋能的速度不同。

  根据产业数字化研究与咨询机构爱分析发布的《中国保险科技行业报告》显示,我国保险业创新多集中在承保端,大多数参与者已经开始通过数字化渠道进行产品销售、客户运营,并联合场景与数据方进行产品定制。理赔与服务生态则是下一步创新崛起的重点领域。如车险和健康险领域出现的理赔欺诈现象,将可能通过高度数字化寻求理赔生态的整合,告别理赔参与者信息孤立的状态。

  据《金融时报》记者观察,为了保险价值服务创新,保险公司和相关平台正在加速打造业务闭环,形成壮大自身业务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型保险公司均在大刀阔斧地重整信息技术部门,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如中国人寿(601628)“科技国寿”建设3年行动、中国平安“金融+科技”和“金融+生态”核心战略、中国人保(601319)“智·惠人保”数字化战略、中国太保(601601)“转型2.0”的“数字工厂”赋能。中小型险企则“精耕细作”开展细分领域的数字化运营,互联网保险专业“选手”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建立具备数据挖掘、处理、存储等核心系统,流量型平台及第三方中介服务平台也纷纷加入,依靠保险科技优势,通过关注长尾需求开发保险产品,利用已有的资源和数据,联合保险公司进行定制化、细碎化的保险产品开发。

  现阶段我国保险行业在数字化基础设施领域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包括核心系统、数据收集与分析、智能化的建模决策等方面均有待提升。保险公司将来或许是最大的受益者。数字化有望改善保险公司的成本结构,从而缓解成本压力。麦肯锡测算结果表明,现有保险公司的数字化计划,将给保险行业带来成本下降约10%,未来还有更大的下降空间。

  此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对保险业的数字化渗透进程是一次考验,更是一种催化。无接触、线上化、云端化保险承保和理赔行为呈现爆发式增长。以疫情所引发的健康险关注热潮为例,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近日表示,健康险业务通过保险科技提升了保险产品的定价和风控水平,拓宽了保障范围。保险公司利用互联网医疗技术,通过“保险+医疗”模式,积极参与社会健康管理、疾病问诊、治疗,打造健康险生态链。未来科技还将进一步赋能健康险,能够显著提升保险服务水平。

  保险生态新模式加速形成

  在科技赋能之下,保险生态顺势而生。所谓“生态系统”,即是将相互关联的服务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对保险公司而言,利用保险生态系统可以将保险产品和服务无缝地嵌入客户需求实现的过程中。

  毋庸置疑,未来的保险行业将会建立在数字化技术之上,但技术本身并不是行业参与者的“长期壁垒”,保险生态才是真正的“护城河”。换言之,保险公司前期技术投入和数字化系统建设,最终目的还是要为消费者提供更符合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市场研究表明,目前,保险行业已经探索出两种生态圈模式,一种是以某一项保险服务为纽带,延伸至衣食住行玩等基础服务。比如在车险领域,为车主提供投保通道、理赔进度、违章查询、交通状况、汽车维修以及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信息,涵盖了车主的车保险、车服务、车生活;另一种是对保险上下游的产业链进行整合和延伸。如寿险业通过集中医、药品、健康、养老、投资等在内的关联产业和客户,整合衍生产品和相关增值服务,最终形成保险产业生态圈。

  由此可见,当保险置于“生态”之中,其不再只是被动式保障的供给者,而是服务生态的主动延伸者。在生态圈建设方面,初见雏形的有中国平安实践的“五大生态圈”,其不仅面向C端建设了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四大生态圈,还将生态圈延伸向B端和G端,建设了智慧城市生态圈。除此以外,泰康医疗健康生态圈也较为典型。2019年12月,泰康健投在广州获得了互联网医院牌照,意味着泰康的线上大健康布局又向前迈了一步。泰康也表示,依托互联网医院平台,公司能通过整合集团医疗资源,搭建医疗健康服务网络,为保险高客、准高客以及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