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5-11 06:00 的文章

从“第三方”到“第四方” 东北科技大市场构建技术转移生态圈

从“第三方”到“第四方” 东北科技大市场构建技术转移生态圈

东北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展示大厅。 本报记者 郝晓明摄

从“第三方”到“第四方” 东北科技大市场构建技术转移生态圈

升级版东北科技大市场已成为辽宁科技创新的一张新名片,吸引了众多企业关注。 本报记者 郝晓明摄

4月份,东北科技大市场几乎每天都有为企业量身打造的主题科技服务活动,千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公益课堂、海外人才沙龙IP专场、知识产权企业行、财税加油站、5G生态主题活动等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专项活动持续进行。

“从产品设计、研发、验证到工艺、制造、调配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虚拟技术的微展示,即刻全方位地呈现出该企业的技术创新及产品产线优势。”在辽宁沈阳的东北科技大市场路演大厅,沈阳工业设计研究院的技术代表自信地讲解着由该院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

日前,由辽宁省科技厅、沈阳市科技局、沈阳高新区指导的“2020辽宁省春季科技成果推介会”在东北科技大市场拉开帷幕。首场活动以“电气与自动化企业技术成果”为主题,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参加成果推介和项目路演,沈阳工业设计研究院演示的是可视化定制设计技术和智能制造关键过程的数字孪生虚实融合技术。

“光电与电子信息技术、能源与环境技术、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技术、东北三省农业技术对接等多个专场科技成果推介会将陆续展开,我们想让成果对接常态化,技术推介不落幕。”5月8日,东北科技大市场总经理王丽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次科技成果推介,是辽宁首次面向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举办的全链条、常态化系列科技服务活动,旨在全方位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成果转化加速助力。

促对接,技术转移有热度

“现场路演时就有几家企业代表在线上留言,咨询我们开发的新型能源物联网智能管理模式‘电管家’,最近还要到公司洽谈。”参加首场项目路演的辽宁兴达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达电力)总经理王琪感受到各地对企业的热情,“疫情之前,企业多采用传统的跑客户、参加行业展会等方式推销公司的产品和技术,这种实时交流、线上线下推介的方式,省钱又省力,企业的创新技术和研发成果还可以迅速精准地推向各地。”

兴达电力自主研发的可深度感知的配电网监管服务系统,通过“电管家”的分析与事故预警,已累计为用户减少设备损坏131台次,节约资金约655万元。其中,仅为用户缩短配变故障停电时间这一项技术,就直接为企业节约电费近百万元。

人气旺,成果丰,对接热。路演现场,大屏幕上展现的是企业研发成果;线上平台,小屏幕前吸引的是众多专业目光。需求与被需求,聚拢到东北科技大市场的服务平台上。

“通过科技大市场的各类线上线下服务平台,这些项目迅速与国家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吉林科技大市场、黑龙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辽宁省技术转移机构联盟等专业机构对接。”东北科技大市场成果转化部经理宋阳介绍。

每场对接会,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集聚的焦点,或寻找创新技术,或提供解决方案、或介绍研发信息。辽阳奥克集团、沈阳圣融电控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东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等近千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几乎场场在线。

4月份,几乎每天都有为企业量身打造的主题科技服务活动,千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公益课堂、海外人才沙龙IP专场、知识产权企业行、财税加油站、5G生态主题活动等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专项活动持续进行。

强服务,“第四方”平台有温度

近年来,辽宁着力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结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本地转化,“墙里开花墙外香”得到扭转。统计数字显示,2019年全省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571.2亿元,全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达到53.6%,已连续两年超过50%。

2019年12月,辽宁省科技厅、沈阳市科技局、浑南区政府(沈阳高新区)携手建设的东北科技大市场升级版改造完成。

以往,技术转移服务本着“第三方”的角色链接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为技术转移提供桥梁和纽带作用。但由于服务范围、创新要素不足等影响,东北地区的“第三方”市场发展动能相对薄弱。随着技术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类创新主体对于技术交易的需求大幅增加,东北科技大市场的建设定位也由以往的“第三方”角色升级为“第四方”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