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文娱行业的夹缝求生
· 这是第3291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5k+·
· 申敏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国内疫情进入2.0时期,被按下暂停键的文娱行业逐渐苏醒。可放眼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肆虐。国际上,一场“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的线上演唱会众星云集,人们用歌声抚慰散落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心;在国内,“相信未来”在线义演亦感动人心。
作为“精神疗愈剂”的文娱行业,与餐饮、旅游等产业一样遭受着疫情的冲击。可无奈的是,因为其非刚需的属性,陷入了大众偏见的泥淖。隔行如隔山的弊端显现,外行与内行之间的意识鸿沟,是导致舆论分歧的根源。
“影视综”——文娱行业的三大主要分支,在疫情笼罩下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以互联网为分界线营造的线上线下的迥异场景,成为决定各大娱乐业务命运轨迹的关键。
疫情前期的禁足刺激了“宅经济”的爆发,使得视频网站和社交平台等线上流量激增。可吹响的复工号角又未完全对线下文娱行业形成利好条件。
“冰火两重天”——或许并不能用类似这样的二元论观点来简单概括当下国内文娱行业的现状。因为大多数处于外界眼中光鲜亮丽娱乐圈的从业者,尤其是基层人员,其实都在夹缝求生。
复工开机,剧集市场仍道阻且长
据云合数据显示,今年Q1剧集市场表现不俗。电视剧收视率上扬,网剧播放量和热度暴涨,背后是被疫情限制外出的大众支撑起了基本盘。复工后相关数据有所下滑也印证了电视剧、网剧这一线上文娱的时效性与局限性。
宅家期间,是国内疫情的高发阶段,人人几乎都被焦虑惶恐裹挟着。相关部门为加强正向舆论引导,相对限制了娱乐空间,微博也一改往日明星屠榜的常态。看剧,成了彼时大众转移注意力以缓解焦虑的最佳出口之一。
Q1表现突出的当属甜宠剧,这也成为电视台和视频网站今后的重点布局对象。据悉,目前湖南卫视定制剧有相当一部分份额留给了甜宠题材。
闪亮登场的《下一站是幸福》《冰糖炖雪梨》《锦衣之下》这类嵌入现代都市和古装外壳、内核为男欢女爱的小甜剧,无论是狂撒狗粮的剧情,还是能让观众产生情感投射的主角人设,抑或融入符合现代年轻人价值观的励志主旨,均契合了当下大众试图通过寻觅“桃花源”逃避现世压力的心理。
不可否认,应景的甜宠剧治愈了疫情下人们紧绷的神经,释放了压抑的情绪。某制片人表示,甜宠剧的基本受众以女性为主,疫情高压不断冲击她们的心理承受力,甜宠剧就像筑起了一道心理防线或者说扮演了树洞的角色,为女性找到心灵栖息地。
男性爽剧,是同期崛起的另一剧种。去年底上线的《庆余年》余热未散,《如果岁月可回头》《我是余欢水》又在台网端相继亮相。这类聚焦中年男人生活与情感困境的话题剧极富现实意义,给男性观众找到了情绪宣泄口。
该制片人坦言,具有镜像意义的男性剧用同理心激活了男性受众的代入感,他们可以从角色身上享受低谷逆袭的快感,也可以通过正视、承认自己的脆弱达成自我和解。这些是对男性在疫情期间无能为力的一种心理补偿,也是树立与强化自信心的方式。
与线上剧集一片热闹景象对应的,是线下剧集惨遭停摆。开年本应是网剧电视剧开机的高峰期,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节奏。跨年拍摄的剧组停机待命、片方每天烧钱稳定军心,筹备中的剧组也都在观望。
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特殊时期对剧组这种团队式作战的复工审核十分严苛。不仅要按照规定做好消杀,横店等影视基地还要求剧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参加线上考试,只有满分才有资格申请复工。有的剧组甚至要向各级政府、公安机关、卫健委、文旅局、人口防控办公室、产业园等近十个部门提交复工申请,签署《疫情防控承诺书》,才能审批通过。
虽说随着国内疫情的形势好转,北京、上海等地也出台了剧集宣发补贴、税费减免、租赁费用减免等相关政策,帮扶片方度过了停工亏损的巨大难关,可还有诸多阻碍摆在剧集从业者面前。
前些日子,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京剧组复工防控指引(1.0版)》,规定在京剧组复工拍摄前应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向属地防控主管部门提交剧组摄制申请,经同意后有序组织拍摄。同时对剧组全体工作人员和拍摄场地提出了严格的防控审核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