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培养多语种人才 加大区域国别研究
原标题:上海外国语大学以“高定”路线构筑战略语种人才“森林” “多语种+国别研究”:高校为讲好中国故事“定制”人才
攻读小语种,越来越有“大”前途。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一批哈萨克语专业学生,今年刚上大三的鞠晓明、李子鑫已按照培养计划远赴哈萨克斯坦留学。上学期,他俩还在读大二时,就已通过外交部遴选,纳入定向培养对象。
在校期间,鞠晓明和李子鑫除了学习哈萨克语专业课程外,还修习了俄语课程。当然,在他们这个班级,多数学生还具备不俗的英语能力。如今,从上外走出的多语种人才越来越多,不少学生都掌握三国语言,堪称“硬核”技能傍身。
在越来越多人具备英语运用能力的年代,外国语院校该何去何从?外语人才培养改革呼吁多年,真正的突破口又在哪里?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言,上外已然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启动“多语种+”战略,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外语人才培养上走“高级定制”路线。从过去教会学生讲好外语,到如今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上外正构筑起一片蔚为壮观的战略语种人才“森林”。
培养多语种人才,加大区域国别研究
在刚刚成功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上外创造了一项纪录:派往进博会的志愿者人数连续两年居沪上38所高校之首。今年,上外直接派出512名师生进驻进博会,涉及15种语言的志愿服务工作。这些上外“小叶子”基本掌握两三国外语,其中一门还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非通用语种。无论展商或观众讲的是印尼语、波斯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还是波兰语,他们均能从容应对。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青年教师郑洁岚已连续两年为进博会提供语言服务。郑洁岚精通俄语、英语,还学习过乌克兰语。从学院近年来的变化中,她清晰感受到学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的全新部署。
2017年底,郑洁岚所在的上外俄语系更名为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更名前,俄语系只有俄语和乌克兰语两个专业。而在短短两年间,学院增设了包括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等六个全新语种,不少非通用语种专业都是首次在沪上高校开设。鞠晓明、李子鑫都是2017年入学的第一批哈萨克语专业本科生。目前,这个班有10名学生分别赴哈萨克斯坦国立古米廖夫欧亚大学和阿布来汗国际关系与世界语言大学留学一年。
除了“扩容”语种专业,该学院还设有俄罗斯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中心等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学院“升级”的背后,实则蕴含着上外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将非通用语种建设与国家亟需的国际问题研究紧密结合,大力开展区域国别问题研究,由此开启“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推进战略语言建设,启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最初“面向世界”到如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
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储备语言人才,近年来,上外陆续开设了印地语、匈牙利语、斯瓦西里语、波兰语、捷克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和塞尔维亚语等战略语言专业。此外,学校还加强战略语种课程培育,先后开设了“基础梵语”“乌尔都语基础”“基础马来语”“爪哇语入门”“普什图语入门”“塔吉克语”等多门非通用语种课程。目前,上外授课语种数量已达42种。
服务国家战略,语言教育的新需求正在产生,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也随之提上日程。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说,外语院校不仅仅是“语言学习所”,更重要的职能是通过语言学习,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去年9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在上外成立。研究院自筹建开始,就充分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社情和民情研究,积极打造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专题数据库。迄今,该研究院已有多份咨询报告被各级政府采纳。另一方面,研究院还组建了“海外田野调查队”,派出多名精通对象国语言的专家到中东、非洲、南亚、中亚等开展田野调查,与权威出版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建言献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