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式培养未来师范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宫辉力教授:
分段式培养未来师范人才

宫辉力
目前针对教师教育专业考生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在社会发展的某些阶段是必需的,但在国家有能力培养高水平教师的现阶段,应该有所改变,应鼓励有志于从事教师教育的考生安心完成系统学习、专业实践,不再为应付或通过考试花费大量时间。
■本报记者 温才妃
2019年,我国的师范教育似乎并不“太平”。这种不安定感来自于外力的冲击,苏州大学、南京大学分别成立师范学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深圳一所中学招20名教师,有19名来自北大、清华;教育部鼓励高水平工科大学培养职教师资……
种种分食“蛋糕”的迹象,让人们不禁疑惑,我国的师范教育未来的机会究竟在哪里?如何与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工科大学在协同与竞争中取长补短?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科学报》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资环学院教授宫辉力。
面对竞争机遇何在
《中国科学报》:最近一段时间,综合性大学成立师范学院,教育部鼓励高水平工科大学培养职教师资,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宫辉力:这对师范教育而言,不失为一个机会。如今,我国高水平师资培养的体量、规模还达不到发展需求,除了师范院校之外,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工科大学培养师资,对于丰富教师队伍的多样性,起着很好的协同、促进作用。
但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师范院校没有完全成为教师的工作母机,报考师范院校的高水平考生数量存在一定不足,没有完成与社会同步发展的任务。这个问题往前延伸,是基础教育第一线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资待遇、学术发展、职业发展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工科大学与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构成了竞争发展的态势,对师范院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综合化的要求。
《中国科学报》:面对竞争的态势,师范院校自身存在哪些发展机遇?
宫辉力: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比,主要是学术文化氛围的差异。实际上,早在二三十年前,师范院校就在走综合化发展的道路,其目的是为了培养高水平的毕业生、高水平的师资。但是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同区位的师范院校采用的方式、方法有所区别,然而,它们的共同理念是营造高水平、综合化的育人环境,使得学生有长远的发展能力、广阔的视野,包括国际化视野。
师范院校的发展机遇,是伴随着国家高水平、快速发展带来的对高水平基础教育的迫切需求而产生的。师范院校积累的中小学教学实践的优良传统,以及对教师基本能力的了解和认同,是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工科大学很难一步到位的。这是基于它们所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准确把握不同区域的需求而产生的。
师范教育应在变中求发展
《中国科学报》:师范教育本身需要完成哪些转变?为什么?
宫辉力:我国的本科师范教育在四年内既完成了本科专业教育,又完成了教师教育。而国外大学则是分段式培养,学生先完成本科专业教育,再到教师教育学院深造。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保证了社会需求,但随着社会进步,未来的教师教育可能不再是用四年时间完成本科教育与教师教育,而是逐渐走向类似国外“专业教育+教育学院”的模式。
四年的本科教育,应鼓励更多师范院校采用通识教育培养学生,使其拥有良好的基础、全面的素养。这样的影响和熏陶无论对学生未来在学术上发展,还是高校的高水平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科学报》:不久前,深圳一所中学招收了20名教师,其中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就占了19名,北师大仅1名,且20人均为硕士以上学位。如何让更多有志于从事教师教育的学子,进入师范队伍,并成为高水平人才?
宫辉力:目前的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应考虑全面对接教育硕士,这种对接应是“无缝”的。所谓“无缝”,是将其作为一体化设计,不再经过一次竞争性选拔。目前针对教师教育专业考生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在社会发展的某些阶段是必需的,但在国家有能力培养高水平教师的现阶段,应该有所改变,应鼓励有志于从事教师教育的考生安心完成系统学习、专业实践,不再为应付或通过考试花费大量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