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0-18 00:58 的文章

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 推动双语法治人才

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 韦玉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前途,是每所大学首先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为双语法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一、提高认识,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地位、方位、站位上,回答了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如何去的时代命题。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突出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保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理论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中,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办人民满意教育,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要求,科学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高度自觉地顺应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深入研究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为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新时代的民族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增强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用以指导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

二、不忘初心,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

办学方向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及其社会属性,规定着高校的特色和定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大学,对于发展民族高等教育而言,就是要明确提出扎根民族地区办好民族大学,在坚持“四个服务”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秉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初心。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表明,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既是民族高等教育的立校之本,也是衡量民族高等教育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要牢记民族高等教育特有的使命和担当,遵循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推动民族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将自身的发展深深融入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三、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解决民族地区法治人才培养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法治人才的培养。20175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法治人才培养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因此,培养民汉双语法治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这是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民族地区贯彻实施的迫切需要。

十九大报告同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当前,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面临法律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司法、执法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水平严重不足,尤其在民族地区民汉双语法治人才严重短缺,不能够满足司法工作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当地群众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要求,进而不能满足民族地区人民对于法治建设的美好需求。解决西部地区发展人才培养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培养民汉双语法治人才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紧迫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的要求。

四、牢记使命,全力推进民汉双语法治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