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背后问题:缺乏统一政策指导 护理人才
改善临终生活质量维护病人生命尊严
安宁疗护护航人生“最后一公里”
10月12日下午,“世界安宁日:中国首届剧场式演讲暨艺术活动”在上海市举行。安宁疗护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2000万人需要生命末期的安宁疗护,但有90%的人得不到妥善的照顾,在不必要的痛苦与窘迫中离去,大多数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经受他们不想要或不愿意的照顾和治疗。
所谓安宁疗护,是指对临终病人进行姑息性照护,并非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以照料为中心,专注于在患者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临终生活质量、帮助病人正视死亡、维护生命尊严。
近年来,我国安宁疗护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背后隐藏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呵护患者生命尊严
转变思想至为关键
“安宁疗护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通常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和义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无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过3至6个月的临终患者提供特殊的缓和医疗服务,也包括对临终者家属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因此,安宁疗护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以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医药卫生法学副教授邓勇说。
近年来,各省市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
2015年,山东省青岛市发布《关于大力发展安宁疗护事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安宁疗护服务要让临终患者“体面而有尊严”。
2017年3月,北京市遴选出15家医院开展临终关怀试点工作。同年10月,第一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在北京市海淀区等5个市(区)启动。经过一年半的工作,第一批试点工作取得进展,构建了市、县(区)、乡(街道)多层次服务体系,形成医院、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和远程服务5种模式,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部分省份参照启动省级试点,全国安宁疗护服务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联系了一家开展临终关怀的医院采访,相关工作人员说,医生都很忙没有时间接受采访。随后,《法制日报》记者又联系了一家开展临终关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方也拒绝接受采访。
马铭(化名)曾在北京两家安宁疗护机构从事过志愿服务工作。他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安宁疗护服务一方面是医疗上的疗护,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精神上的疗护。安宁疗护在治疗上虽然没有三甲医院那么高的要求,但也有相应的标准。比如在精神疗护方面,护士每天都会照看那些老人,下午带老人出去遛弯、做活动,还会有志愿者定期给老人表演唱歌、跳舞之类的节目。”
马铭了解到,有的老人家属在外地工作,可能几个月才来一次。甚至,有的老人家属直接把老人们遗弃在那里,不闻不问。马铭曾遇到过一位老人,原来担任过某公司高管,职务比较高,但和子女关系不好,如今子女要和他断绝关系,就把他一个人丢在医院里。
“对于老人来说,陪伴非常重要。”马铭说。
据马铭介绍,现实中,公众对安宁疗护事业的关注度并不高,一些患者及家属对安宁疗护缺少深入了解,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等待的治疗手段。并且,由于存在传统观念壁垒,还有些人抵触安宁疗护。因此,安宁疗护的社会接受度亟待提高。
邓勇认为,安宁疗护最能体现护理学中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对临终者整体性的照料,包含生理和心理上的服务实践,旨在减轻临终者的病痛和心理不适,提高临终者生命晚期的生活质量,为生命晚期病人创造良好的生命体验。
“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孝道’源远流长。因此国人都秉持‘尽孝’理念,尤为忌讳‘死亡’‘临终’等字眼。安宁疗护被视为‘弃老不顾,任其等死’,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影响了安宁疗护事业的全面发展。”邓勇说。
邓勇对《法制日报》记者说:“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现代医疗价值模式的转变促使社会关注的视角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传统医疗强调运用医学器具对个人进行机械救治,现代医疗则更关注患者全方位的状态,并形成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位一体的医疗生态模式,重点关注患者的生命价值和尊严。”
“安宁疗护医院的出现和不断发展,能大力推进老年人安宁疗护事业,为老年人提供精准有效的安宁疗护服务。”邓勇说。
缺乏统一政策指导
护理人才严重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