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0-04 11:23 的文章

一线城市如何留住人才

此前,毕业生签约华为年薪百万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悉,华为内部发文公布了8名顶尖学生的年薪方案,这8名人员全部为2019届应届生,其中年薪最低为89.6万元,最高为201万元。

而在华为“千金买骨”的决心之外,更大的背景则是近几年南京、西安等城市发起的几轮人才争夺战。住房、落户、补贴,这些地方人才政策的出台与落实,都在推进着全国人才结构的重塑。

那么,面对二、三线城市的虎视眈眈,京沪深三大城市应当如何搭建人才高地?这三大一线城市中,谁的人才政策更加“傲娇”?又是谁最有千金买骨的决心?一系列人才政策之中,究竟哪些能够解决真问题呢?

本文通过对京沪深三市的创新人才政策分析,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01

京沪深:谁的性价比最高

随着大城市生活成本的提升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城市“性价比”成为创新人才不得不关心的话题。

为了建立客观可靠的城市创新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笔者选取了中国知网有关人才吸引力评价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文献,提取文献中的评价体系并统计指标。通过选择重复率较高的指标并整合梳理,结合创新人才的特点,最终确定本文所采用的指标,其中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6个。同时,笔者对京沪深三市的创新人才吸引力进行了指标分析,如表1所示。

一线城市如何留住人才

一线城市如何留住人才

为便于比较各个指标,笔者计算出各市指标占三市指标和之比,并制成雷达图,如图1所示。

(1)生活环境

三所城市的房价水平几乎相同,其中深圳商品房住宅价格与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比值最高,约为0.93,这意味着购买100平米的住房需要一个城镇居民93年的可支配收入。相较而言,北京和上海的同一比值更低,分别为0.82和0.79。

总体而言,上海市的社会公共文明、医疗卫生、道路交通环境都要高于其他两城市。以医疗卫生环境指标为例,上海每万人拥有病床数为85张,远远超过北京的万人51张和深圳的万人28张。

北京、上海通过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未来的发展中呈现出巨大的优势。而深圳作为我国一线城市,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当地创意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以子女教育环境来看,北京和上海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都是10.4%,而深圳则仅有6%。

另外,深圳的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也要加强,为人才营造一个安全宜居生活空间与生活氛围。邮政、通讯等通讯设施的快捷程度也要适应人才们的需要,并提高政务窗口服务水平。

(2)工作环境

国际交流会展数体现城市的国际化氛围,深圳的数据为61次/年,北京的数据为258次/年,上海的数据为335次/年。相比北京和上海,深圳国际化氛围的水平较低。工资上三所城市薪水均接近一万,且政府科技经费投入比重北京为4%,上海为5.8%,深圳为4.4%,相较持平。

(3)经济环境

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均GDP分别为10.64万,10.31万,15.80万,深圳最高。然而,深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633元/年,相比北京52859/年与上海52962/年位列最低,说明深圳的贫富差距略大。

就经济增速而言,上海具有较大优势。上海3年内GDP综合增长率为14.4%,远超北京和深圳的7.3%和8.5%。经济发展作为城市存在的根本属性,对于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对致力于促进经济増长的人才的吸引力更甚。

(4)政务环境

相较于北京、深圳两市,上海市对人才的创业扶持政策权重最高,说明“政务环境”对上海市人才吸引的影响最大,让上海保持高度的人才吸引力。大量以高层次人才引入为目标的计划的实施,也为上海实现人才聚集铺平了道路。

02

京沪深三市人才政策:谁最有效

在认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之后,究竟哪个城市的人才吸引政策最有效呢?本文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市2012年-2016年5年的人才政策进行了梳理。

政策数量分析

一线城市如何留住人才

由上图可以看出,北京市2012年至2016年政策数量呈U型分布,其中,2012年政策数量最多,随后递减至2014年达到最少,2014至2016年数量有所回升。推测原因为,围绕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思想,北京市发布了《北京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并在随后的2011、2012年中,各项人才引进政策雨后春笋般迅速出台,至2014年达到规划中期,各项政策相对完善,因此略有减速,2015年后又开始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