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级工程背后的人才战略
编者按:本文转自乱翻书,作者朱星宇,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在1935年出国留学前,钱学森在国内接受了与美国同步的教育。中学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林砺儒力主教育改革,启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性。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化学实验室做试验,泡在图书馆里跟同学聊前沿的相对论和列宁的革命壮举。
钱学森在高中毕业时,理科课程已经学到了大二。
钱学森大学就读于交通大学上海本部,其前身是南洋公学,建校时全面对标麻省理工学院,号称“东方MIT”。由于课程接轨,钱学森在本科时就已经读了麻省理工的研究生课程,来到麻省理工后一年就拿到了硕士学位。
钱学森到麻省理工留学后感慨:交大的本科生教学是世界先进水平的。
2005年,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在90%文盲率,工业基础薄弱,政治混乱又百废待兴的民国,走出了开创整体微分几何开宗立派的陈省身,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发明定理证明方法孕育了整个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王浩...为什么在新的时代,涌现的人才还赶不上民国时培养的大师?
钱学森
“如果你都不知道最先进的船是什么样子,你怎么可以造出最好的船?”
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在人才引进计划的讨论会上激动的发表演讲。从2008年开始的人才引进计划刚刚走过两年,326名海外人才被吸引回国,其中就有首位华人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和饶毅。然而“一流人才少,二三流人才多”,引起社会的纷纷议论。
作为首批引进的人才代表,施一公坚定的支持人才引进计划。
“可能我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太深了,我经常很忧虑,当报道中国不如国外时我很忧虑。”
施一公的忧虑在于中国科学领域的落后。“2001-2006年生命科学高端研究成果里面,中国和美国华人的差距大约是1:10,华人大概占美国10%~20% 的分量,综合算起来中国生命科学的高端研究成果是美国的1%~2% 。”
施一公的结论是“我们国家在很多地方还很落后,落后到有引进高端人才的必要性”,未来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靠自己培养的人才,但如果都不知道最先进的船是什么样子,你怎么可能造出最好的船?
“我是陈立杰,我要成为一名理论计算机科学家!”
在2016年的清华本科特等奖学金的答辩场上,来自清华姚班的大四学生陈立杰的发言激发了全场的欢呼和经久不断的掌声。获得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被保送至清华姚班的陈立杰从大一开始对学术感兴趣,大三期间关于统计零知识证明系统让他成为第一个在计算机科学基础年会上发文的中国本科生。
陈立杰说,能够生在这样一个黄金时代里,我感到无比荣幸,我梦想自己能成为黄金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为人类的智慧添砖加瓦。
陈立杰出身清华姚班,直系学长中包括著名的“楼教主”楼天成以及唐文斌、印奇和杨沐,前者创立了人工智能出行公司Pony.ai,后三者是人工智能独角兽旷视科技的创始人。Pony.ai和旷视科技,跟出身于上海交大ACM班的第四范式和依图科技,共同占据了世界人工智能独角兽的半壁江山。
前两代顶尖科研人才的疑问与忧虑,在新一代中国学子的实践当中逐渐有了答案。就像冷战时期的喷气实验室、阿波罗计划和全球互联网的鼻祖ARPA网,在这些大国超级工程的背后,都有大规模的人才战略推动,人才战略带来技术突破,技术突破再形成一个行业的黄金时代。
亿万百千十,皆始于一。在中国超级工程和国家核心产业取得突破的背后,这些领军人物也跟国家的人才战略密切相关:
钱学森跟“两弹计划“、”581计划“;
施一公们与”千人计划“;
陈立杰、ACM班和姚班对应的“珠峰计划”。
一个人的命运,要靠自我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行程。
(一)人才战争1934年,学霸钱学森从交通大学铁道工程门毕业,4年的平均成绩换算到今天近乎满绩。不过他在当年8月的留美公费生考试中发挥的并不好,数学竟然没及格。好在他在“航空工程”这门课中拿了87分的高分,清华的叶企孙教授决定破格录取,钱学森如愿以偿前往麻省理工深造。
用1年时间拿到硕士学位后,钱学森投身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旗下钻研航空理论,很快脱颖而出成为空气动力领域的权威专家。
钱学森在美国能够取得成绩,除了个人的努力奋斗外,也得益于“庚款留学”机制的设立,还得益于美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狂飙的时代浪潮。